中國有幾個省的省名是以“對稱”形式出現(xiàn)的,其中有很多前面都用同一個字,后面是方位名詞。諸如兩山、兩湖、兩河、兩廣等。
這里面,山東、山西的“山”,是指太行山;湖南、湖北的“湖”,是指洞庭湖;河南、河北的“河”,在唐代是指黃河,后來因歷史變遷及黃河改道,河南河北的界河變成了漳河。
其實,這漳河也不尋常。有史料介紹:漳河發(fā)源于山西長治,是一條古老的河流,總長度400多公里。
在西漢以前,漳河屬于黃河水系,因水流湍急,且挾帶大量泥沙,素有”小黃河”之稱。后來,由于黃河多次改道,遷徙向南,漳河就轉歸了海河水系。
漳河上游有兩條支流,一為清漳河、一為濁漳河。漳河的下游恰好經(jīng)過河北省與河南省兩省的邊界,一直流到河北省邯鄲市館陶縣境內(nèi),與衛(wèi)河合流,進入海河。
由于漳河的下游大致沿河南省、河北省兩省的邊界一路東行,因此漳河已經(jīng)取代了黃河,成為河南省、河北省兩省的分界線。
河南河北的“河”容易解釋清楚,但廣東廣西的“廣”則有些費解。因為“廣”既不是山,也不是河。
如果僅從字面理解,“廣”作為形容詞,意思是寬闊、遠大。依《說文》,“廣”指堂皇宮殿的大屋,是一種有頂而沒四壁的大殿,四通八達,極為宏遠;廣(廣)字再引申,就是形容面積、范圍的寬闊,如;廣場,寬廣,廣闊等等。
如果用字意來解釋廣東、廣西的省名,顯然說不太通,也不是那么回事。
那么,這“廣”在這里是啥意思?說來可是有點人文歷史。
廣東廣西合稱“兩廣”,古時同屬嶺南地區(qū),在清代還專門設有“兩廣總督”的官職。
古文獻對長江以南沿海一帶地區(qū),常統(tǒng)稱為“百越”、“諸越”或稱“南粵”。直至近代,兩廣仍然稱“兩粵”。廣西屬百越的一部分;民國以后“粵”字成了廣東省的簡稱,廣西則稱為“桂”。
廣東和廣西的詞條解釋都說:“兩廣以廣信為分界,廣信之東謂廣東,廣信之西謂廣西。”
這“廣信”是啥意思,它有何來歷?查典翻史可知,廣信兩個字來頭真的不小,它取自漢武大帝的詔書。
在遙遠的公元前204年,秦朝將領趙佗攻城拔寨建立了南越國,號稱“南越武王”。待傳到漢武帝那個時候,南越國發(fā)生了內(nèi)亂,漢武帝趁機發(fā)兵討伐,于公元前112年滅了南越國。
收入版圖之后,為了有效治理南越國,漢武帝將南越國分成南海、蒼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儋耳、珠崖九個郡,并下詔:“初開粵地,宜廣布恩信”,要讓嶺南地區(qū)百姓心悅誠服。
漢武帝下屬官員于是從武帝詔書“初開粵地,宜廣布恩信”中取出“廣信”二字,將嶺南的蒼梧郡治地命名為“廣信縣”。
于是便有了“廣信”這一古縣名,也令“廣”由此在那里落地生了根。
而廣信地處漓江,賀江和西江的交匯處,交通極為便利,一度為漢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對接點。
此后三百多年,廣信一直都是嶺南地區(qū)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廣信”的稱謂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力。
到了宋朝,皇帝以廣信縣為分界點,將嶺南一分為二、廣信縣以東稱為“廣南東路”,以西稱為“廣南西路”,簡稱廣東、廣西。
從這一歷史演變來看,廣東和廣西中的“廣”,就是指的“廣信縣”。
再后來,廣信在嶺南中心的地位漸漸被其他城市取代,,廣信縣的名字也逐漸被歷史長河所淹沒。
據(jù)介紹,元朝地方行政制度分省、路、府(州、軍)、縣四級,另外還有道,是省以下、路府之上的承轉機構。當時廣東省境分為廣東道和海北海南道。廣東道道治在廣州,海北海南道道治在今雷州。
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朝廷改廣東道為廣東行省,并將海北海南道改隸廣東,廣東成為明朝的十三行省之一。過去長期與廣西同屬一個大區(qū)的雷州半島、海南島劃撥廣東統(tǒng)轄,廣東省區(qū)域輪廓自此基本形成。
清朝初承襲明制,地方行政機關分省、道、府、縣4級,但將明時的布政使司正式改稱為省。“廣東省”名稱正式使用,所轄范圍與明廣東布政使司大致相同。
古縣“廣信”的舊地,據(jù)說就在現(xiàn)今的廣西梧州、賀州與廣東封開一帶。
也是因為廣信縣中的“廣”,才有了著名的廣州。而廣州的出現(xiàn),還先于廣東和廣西,早在三國時期就出現(xiàn)了“廣州”這個地名。
公元225年,東吳皇帝孫權把交州一分為二,對合浦郡往南包括合浦郡還稱交州;往北稱為廣州,管轄四郡,治所在番禺。
羅勒啰嗦說了半天,無論久遠的西漢廣信縣、三國時的廣州,還是北宋的廣南東西路,到后來的廣東廣西,這里面的“廣”字,皆來源于漢武大帝金口玉牙的九字詔書,“初開粵地,宜廣布恩信。”
如此而論,廣東、廣西的“廣”字,原來是皇上封的。
衷心感謝各位朋友閱覽《掌心春秋》,如果您喜歡,可點擊“訂閱”或“關注”。我們共同賞析歷史趣聞,回憶歷史往事…(聲明:文中參考資料和配圖均源于網(wǎng)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