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幽州是此刻的河北北部、京津二市以及遼寧一帶。幽州東夷都護府的軍事位置格外超過。隋煬帝在涿郡筑臨朔宮動作東宮,偉業七年后三次用兵高句麗,都以涿郡為出發地,會合戎馬、軍器、糧儲。
唐貞觀十八年(644年)發兵高句麗,分水陸兩路,旱路也以幽州東夷都護府為大后方大學本科營。唐代東夷都護府爆發營州之亂后,東北諸族權力昌盛,天才二年(713年)置幽州節度使于此,以遏制奚、契丹等族。
幽州原是河北平地北端旱路交通的關鍵。隋偉業四年(608)開永濟渠,引沁水南通黃河,北達涿郡;七年,隋煬帝楊廣乘龍船自江都(今江蘇揚州市江都區)經黃河入永濟渠,至涿郡;同庚,又動用江淮以南民夫、船只運黎陽(在今河南浚縣東南)、洛口(在今河南鞏縣東北)諸倉米至涿郡。因為永濟渠的鑿通,運河的盡頭涿郡又變成朔方水陸交通的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