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孔子,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也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它的學說影響了中國幾千年的發展,他修《詩》《書》、訂《禮》《樂》、序《周易》、撰《春秋》,提倡“禮”與“仁”,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這種人道主義和秩序精神是中國古代社會政治思想的精華,因此他也被后世統治者尊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師、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更是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為了紀念他對人類社會的功績,我國歷代帝王都有祭孔尊孔的習慣,全國各地都建有不少孔廟、文廟,皆是以供奉孔子為主,而在圣人的故鄉——山東曲阜,著名的三孔(孔府、孔廟、孔林)不僅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世界文化遺產和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此外還有他的出生地——尼山,也建有孔廟和書院,均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而且在尼山孔廟的邊上,近年又新修了一個景區——尼山圣境,是一個集文化體驗、修學啟智、生態旅游、休閑度假、教育培訓于一體的綜合性文旅綜合體。
在游讀濟寧的活動中,我們有幸來到了這個大型的文旅綜合體,不僅參觀了它先進的現代化硬件設施,也領略了它“孔子的世界,世界的孔子”的文化內涵,觀看了大學堂里面的大學之道、鼓瑟吹笙、天下歸仁、禮敬先師等圍繞孔子儒家文化的各項表演,其中印象最為深刻的莫過于大型禮樂沉侵式舞臺節目——《金聲玉振》。
所謂“金聲玉振”,出自《孟子·萬章下》“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之句。“金聲”原意是指古代樂器鐘發出的聲音;“玉振”是古代樂器磬發出的聲音。古代演奏音樂,以擊鐘為始,擊磬為終,“金聲玉振”將孔子思想比喻為一首完美的音樂,贊譽孔子集古圣賢之大成。整場演出,場景變幻美輪美奐,詩、樂、舞等中國古典藝術形式與當代藝技術手段完美結合,演繹出孔子“由凡入圣”的過程,置身其中,能深切感受到明禮的典雅生活方式,讓人感受到一種余音繞梁的美感。
《金聲玉振》共分為三篇九章,三篇分別是《風》、《雅》、《頌》,而九章則分別為《太荒之始》、《啟蒙開智》、《少年綬讀》、《君子加冠》、《大婚儀典》、《習禮修德》、《齊家治世》、《榮歸故里》、《圣賢大成》,所要講述的便是”孔子的世界“和”世界的孔子“。下面,請跟隨渝帆的鏡頭一起來領略一下。
【太荒之始】太荒之始是本場演出的始篇,炫酷的舞臺與燈光效果,將人們的視線從***開天、女媧造人的神化故事中引入舞臺現場,混沌初開的垂幕到從天而降的女媧,都給人們帶來了極大的視解震撼,這一章節相對較短,卻極為精彩。
【啟蒙開智】啟蒙開智,是人生的起點,是明禮的伊始。此時的孔子如其它孩子一樣,天真爛漫,如一張白紙;熱烈奔放,如初升的太陽;無所顧忌,如初生的牛犢。如果放任之,則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通過有儀式感的啟蒙開智,讓孩子開始步入學堂,學習文化,約束心智,開啟漫漫的求學之路。
【少年綬讀】少年授讀,則是指孔子在老師的教授下,不斷去豐富自己所涉獵的知識,汲取先師優秀的文化,不斷去豐富自己的大腦,讓自己在成長的路上讀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
【君子加冠】男子加冠,即是古時候的“成人禮”,古人是希望通過這種儀式去告誡孩子,你已經學有所成,應該擔起自己的責任,應該用自己的所學所思去回報社會了。十年寒窗,厚積薄發,孔子已經長大成人,傳說孔子此時已經身長九尺六寸,被世人稱為“長人”。
【大婚儀典】公元前533年,周景王十二年,魯昭公九年,孔子娶宋女亓官氏為妻,舉行了大婚儀典。魯昭公十年,孔子生子,因魯昭公以鯉魚賜孔子,所以取名鯉,字伯魚。這一年孔子開始任委吏!他也從學習階段,正式進入社會,開始承擔起更多的家庭責任和社會責任。
【習禮修德】這一個章節看得不太明白,按說應該是小有成就,開始修練自己的德行,讓他變成一個充滿正能量人,使其不斷去影響和教化身邊更多的人。但我們看到的演出卻是修練騎射等本領,當然這也有可能是渝帆自己記混了。
公元前523年,周景王二十二年,魯昭公十九年。孔子學琴于師襄子。襄子曰:“吾雖以擊磬為官,然能于琴。今子于琴已習,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數也。”有間,曰:“已習其數,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間,曰:“已習其志,可以益矣”……
【齊家治世】齊家治世是指一個人有了更大的權利和擔當后,小到可以管理一個家庭,大到管理一個國家,通過前半生的知識積累和習禮修德,并最終通過自身的感悟和心得,推動家國朝向一個向好的方向不斷往前,孔子在這時候已經開始周游列國,不斷的向人們傳播他的儒家思想。
【榮歸故里】魯哀公十一年,季康子以厚幣迎孔子返魯,自此,孔子離開魯國周游列國前前后后已經有14年之久,魯哀公與季康氏雖然時向孔子問政,但也始終沒有給他什么高官,不過此時的孔子這個時候也沒有在乎這些事。在孔子周游列國的14年里,孔子想明白了一件事,國家或者說諸侯之間的興衰變化是不變的真理,出仕為官只能救世人于一時。要想恢復禮樂,憑他一個人是很難做到的。于是他就潛心著書傳世,教化眾人。
【圣賢大成】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公元前479年,魯哀公十六年,周歷四月十一日孔子寢疾七日而歿,魯哀公誄之曰:“旻天不吊,不*遺一老,俾屏余一人以在位,煢煢余在疚,嗚呼哀哉!尼父!無自律。”葬于魯城(今曲阜)北泗上。弟子及魯人往從墓而家者百有余室,因名孔里。并把孔子故居改為廟堂,藏孔子平生衣冠琴書于堂中。自此以后,年年奉祀。今曲阜之孔廟、孔府、孔林,所謂“三孔”者,即始創于此。
后記:整場演出,歷時大約一個小時,把孔子從出生到終老、“由凡入圣”的過程演繹得淋漓盡致,以樂明禮、以樂行禮、以樂演禮,整個演出將禮、樂完美交織在一起,以樂的儀式感強化明禮生活方式,強化“不學禮,無以立”的思想準則。最后結束的時候,全場齊誦的儒家經典格言,場面非常壯觀,令人難以忘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