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衣冠冢,即無尸身墳墓。“凡無尸骸者,多以衣冠葬之,是為衣冠冢。”歷史上,衣冠冢是常見的也是正常的喪祭形式。現實生活中,衣冠冢也是有的,并不稀奇罕見。
1、典籍文本資料對“衣冠冢”的記載
《史記---五帝本紀》有:“黃帝崩,葬橋山”。《史記---封禪書》有:“其來年冬,上議曰:‘古者先振兵釋旅,然后封禪。’乃遂北巡朔方,勒兵十馀萬,還祭黃帝冢橋山,釋兵須如。上曰:‘吾聞黃帝不死,今有冢,何也?’或對曰:‘黃帝已仙上天,群臣葬其衣冠。’”《漢書---郊祀志上》有:“上(漢武帝)曰:‘吾聞黃帝不死,有冢,何也?’或對曰:‘黃帝以仙上天,群臣葬其衣冠。’”
就是說,按《史記》和《漢書》的記述,橋山黃帝墓為衣冠冢,并沒有黃帝的尸骸。從虞、夏、商、周到秦、漢、隋、唐、宋、元、明、清,一直傳承沿襲到現在,對黃帝的祭祀延綿不斷。橋山(今陜西省延安市黃陵縣城北橋山)黃帝陵也一直都是主祭的場所。
2、歷史上著名的衣冠冢
(1)楊貴妃衣冠冢。“馬嵬驛兵變”時,楊貴妃死于亂軍之中。怎么死的?埋在哪兒?甚至說死沒死?都說不清楚。由于楊貴妃的名氣太大,文人墨客以及詩詞歌賦十分關注,必須有一個確定的地方才好歌吟詠唱,所以出現了楊貴妃墓。即在馬嵬驛建楊貴妃墓,就是現在陜西省咸陽市興平市馬嵬辦西500米處的馬嵬坡。據文獻記載,唐肅宗至德二年唐王朝軍隊收復長安,玄宗回來,曾密令人將楊貴妃遷葬。
日本學者渡邊龍策在《楊貴妃復活秘史》一文中考證說,楊貴妃逃脫馬嵬坡后得到唐代***和樂師的幫助,輾轉到揚州,在那里不僅見到了其兄楊國忠長子楊暄之妾及其幼子,還見到日本遣唐使團的藤原制雄,在藤原的協助下,楊貴妃搭乘日本使團的船到日本久津登陸,時間為公元757年。在日本山口縣大津郡油谷町的二尊院,也有一個楊貴妃墓。中國歷史上,盜墓不斷,幾乎無墓不盜。所以,咸陽楊貴妃墓應該沒有楊玉環的尸體,是個衣冠冢。
(2)李白衣冠冢。唐憲宗元和十二年(即公元817年),李白生前的好友范作之子宣歙觀察使范傳正與當涂縣令諸葛縱合力遷葬李白于與龍山相對的青山,即李白墓,位于現在安徽省馬鞍山市當涂縣太白鎮太白行政村谷家自然村旁。宋寧宗嘉泰元年(即公元1201年),道士秦德智在翠螺山南麓(安徽省馬鞍山采石公園內)募建李白衣冠冢。相傳李白身著宮錦袍,在采石磯頭酒醉跳江捉月,溺死江中,其衣冠被漁人撈起葬于采石。
(3)岳飛衣冠冢。岳飛墓在杭州西湖。宋孝宗為岳飛***后,岳飛三子岳霖,于隆興元年(公元1163年)在宜興(江蘇宜興)周鐵鎮唐門村,建岳飛衣冠冢。
(4)孫中山衣冠冢。孫中山先生1925年3月12日逝世于北京,靈柩暫厝于北京西山碧云寺后金剛寶座塔中。1929年移葬南京,即南京中山陵。衣冠則葬于香山碧云寺,此亦為孫中山衣冠冢。
3、生活中的衣冠冢
實際生活中,不時會出現或遇到災害災難等,海難、礦難、空難、山崩地裂、泥石水流、火災爆炸、戰爭瘟疫等等,逝者沒有遺體可葬的,為寄托哀思香火傳承有一個確定的地方,一般操作使用衣冠冢。
我國東南沿海漁業區,衣冠冢較多。發生海難時,尸骨無存者,家庭喪事照常操作,惟棺內只有逝者生前所著衣冠而已。葬后,祭禮活動按常規進行,以寄托親人哀思,傳承祖宗文化。這時的衣冠冢就是墳墓。海邊婦女所說“有個哭的地方”,如果不修衣冠冢,她們連哭的權利都被剝奪了。
從喪祭禮儀文化上講,衣冠冢與真墳的意思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