輪扁斫輪
輪扁:春秋時齊國有名的造車工人。斫(zhuó)輪:用刀斧砍木制造車輪。借指精湛的技藝。
近義詞:成風之斫、成風盡堊(è)
出處
《莊子·天道》:“桓公讀書于堂上,輪扁斫輪于堂下?!?/p>
譯文:
《莊子·天道》:“齊桓公在堂上讀書,輪扁在堂下砍削木材***車輪。”
故事
春秋時期,齊國有個叫扁的工匠,十分擅長做輪子,所以人們慣以“輪扁”相稱。
有一天,齊桓公正在堂上讀書,輪扁正在堂下砍削木材***車輪,輪扁放下椎鑿的工具走上堂去問齊桓公說:“請問您在讀的是什么書呀?”桓公回答說:“是記載圣人言論的書”。
輪扁又接著問說:“那這些圣人還在世嗎?”桓公回答說他們已經死去了。
輪扁聽了以后,就對桓公說:“那您現在讀的書,不過是圣人留下的糟粕啊!”
桓公聽到輪扁這么說心里有些惱怒,就說:“我讀書,你一個做輪子的工匠怎么能議論?你今天最好說出道理,就可以放過你,否則就要處死?!?/p>
于是輪扁解釋道:“我也是從我做的事情看出來的。我砍制木材***輪子的時候,手速慢了做的車輪就太寬松不牢固,手速快了又裝不進去,只有不快不慢才能做得心應手,***出質量最好的車輪。我無法用語言表達出來,但是這里面的確是有技藝的,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我沒法把這個道理教給我的兒子,我兒子也沒法從我這里獲得經驗,所以我都七十歲了,還在獨自做車輪。古人和他們那些所不能言傳的東西都一起死去了,那么您現在讀的書不過就是古人留下的糟粕罷了!”
桓公聽輪扁侃侃而談,講得似乎也很有道理,便沒有治他的罪。
這便是成語“輪扁斫輪”的由來。這個故事通過輪扁講述自己砍制車輪的體會,說明了兩個方面的道理:一是讀書之重,應在于意會,而不在于言語。不能執迷于書面文字,而應該推敲言外之意。所謂得意而忘言。要想明白書中的真諦,要破除語言和文字帶來的束縛。就如同斫輪的老人一樣,真正的會心之意,言外之意,往往是文字所難以描述了。二是不論做什么事都要注重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因為真理的獲得需要自身去體悟,要靠自己從實踐中摸索出規律。
點擊下方“了解更多”即可在線了解1對1量身定制教學?。ㄓ咨 ⑿∩酢⒊跎摺⑹罴侔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