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知堂上古史研究:研究上古史,真是越讀書越有趣。上古史上很多未解之謎,如果掌握的資料足夠多,再略懂一點邏輯和推理的話,破解起來就很有點意思了。泰山是五岳之首,它其實并不高,為何被中國人那么看重,被尊為“五岳獨尊”呢?這問題看似簡單,還真沒人研究過。深度解讀之后,真知堂發(fā)現(xiàn),上古神山泰山之名,很有可能來自上古三皇之泰皇。
上古時代的三皇傳說說泰山之前,我們先來聊一聊三皇。
三皇五帝,是我國古代傳說中的夏朝之前的圣王。
司馬遷作《史記五帝本紀(jì)》,把黃帝軒轅氏列為五帝之首,也列為王朝之始。
到了唐代,司馬貞補寫了《三皇本紀(jì)》,把太昊庖犧氏,女媧氏和神農(nóng)氏列為黃帝之前的三皇。
但這個三皇,乃是唐代才補充進去的,當(dāng)做故事看一看可以,當(dāng)做歷史就頗有點勉強的味道了。
其實,這個三皇還有兩種說法更早。
三皇乃“天皇、地皇、泰皇”,一說三皇是“天皇、地皇、人皇。”
三皇天地人,其實也是司馬貞的說法。天皇有12個頭,地皇有11頭,人皇就只有9頭了。
“天地初立,有天皇氏,十二頭。。。地皇十一頭。。。人皇九頭。”《三皇本紀(jì)》
按照這個說法,天地人三皇乃是開天辟地的大神,和真正的歷史就沒有什么關(guān)系了。而這個九頭身的人皇,其實是后人演繹的,先秦時代的三皇,并沒有人皇,而分別是天皇、地皇和泰皇。
泰皇,真知堂考證,就是泰山得名之由來。
三皇之說,初見于戰(zhàn)國后期的《呂氏春秋》。而三皇之名,則見于秦始皇二十六年丞相李斯等人的廷議。
“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貴。臣等昧死上尊號,王為泰皇。”《史記始皇本紀(jì)》
而《淮南子》則說,昆侖山上三倍之,可登天,是太帝的住所。
這里的太帝就是上帝無疑,也就是泰皇。
“昆侖之丘或上倍之。。。。乃維上天,登之乃神,是謂太帝之居。”《淮南子墜形訓(xùn)》
漢武帝時期,曾經(jīng)兩次提到了泰帝。
元鼎四年,有司言于漢武帝,
“泰帝與神鼎一。。。黃帝作寶鼎三,像天地人。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象九州。”
元鼎六年,或曰:“泰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帝。。。破其瑟為二十五弦。”《史記封禪書》
由此可見,泰帝之傳說在漢武帝時期頗為流行,他是黃帝之前的人王或天帝無疑。
那么泰山之得名是不是真的來自泰帝,也就是泰皇呢?往下看。
泰山之得名遍查史籍,泰山在春秋之前應(yīng)該稱之為岱宗。最早見于堯舜禹時期。
“二月,東巡守,至于岱宗,柴。望秩于山川,肆覲東后。”《尚書舜典》
而泰山一詞第一次出現(xiàn),則是在《詩經(jīng)魯頌》里。
“泰山巖巖,魯邦所詹。奄有龜蒙,遂荒大東。”《詩經(jīng)閟宮》
而孔子“登東山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故事,更是膾炙人口,家喻戶曉。
我們可以得知,大約是春秋時代,魯國就已經(jīng)把岱宗稱之為泰山了。
那么,泰山得名是不是和泰皇或泰帝有關(guān)呢?
如果僅僅從詞義分析,泰山來源于泰皇應(yīng)該是一目了然之事。但如果認(rèn)定此事非虛,則還需要更多證據(jù)。我們再來找找看。
根據(jù)韓非子的說法,黃帝曾經(jīng)在泰山上和鬼神相見。
“黃帝合鬼神于泰山之上,作為清角。”《韓非子十過》
而抱樸子則說,黃帝有玄素二女。
“黃帝論道養(yǎng)則質(zhì)玄素二女。”《抱樸子極言》
《世本》一書,則曰:“庖羲瑟五十弦,黃帝損之為二十五弦。”
由此可見,在春秋戰(zhàn)國時代,這個泰皇被認(rèn)為是庖羲,也就是太昊伏羲氏。他做了五十弦的瑟,命黃帝之素女鼓瑟,黃帝后來把這個瑟改成了二十五弦。
綜上所述,我們差不多可以得出結(jié)論:
泰皇就是泰帝,也就是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
而泰山本為太昊伏羲時代太昊國內(nèi)最高的山,后世為了紀(jì)念泰皇(太昊)于是稱岱宗為泰山。
那么,此事又是何時、何人、因何原因開始的呢?
泰皇就是太昊,太昊就是東皇太一秦漢時代,泰皇甚至高于天皇和地皇。泰皇就是當(dāng)時最高的神-東皇太一。
讀過屈原《楚辭》的朋友,應(yīng)該對東皇太一有所了解。
屈原在《九歌》中寫了九位大神,其中第一位就是東皇太一。他又被稱為“上皇”。
“吉日兮辰良,穆將愉兮上皇。撫長劍兮玉珥,璆鏘鳴兮琳瑯。”《九歌東皇太一》
而《九歌》其實并不是屈原的原作,他是在楚地流傳的歌謠中吸取營養(yǎng),或直接錄自楚地民歌的。
根據(jù)屈原的說法,楚地流行的《九歌》其實是夏王朝的開國之君夏啟從上帝那得來的。
““啟《九辯》與《九歌》兮,夏康娛以自縱。”《離騷》
這么看來,東皇太一就是從夏朝創(chuàng)立之時起,華夏族最偉大的上神,也就是上帝本身。
所謂東皇太一,有三層意思;
其一為居于東,而太陽從東邊升起。所以東皇即東帝,或指太陽神。
其二為太,太古通大,又通泰。太昊即泰皞,昊就是昊天,也就是昊天上帝。
其三為一,上古帝王多自稱“余一人”或”予一人,(“爾尚輔予一人,致天之罰,予其大賚汝!《尚書湯誓》)一乃唯一,天下第一之意。
泰帝,就是東皇太(泰)一的簡稱無疑。而古代多以太昊(最偉大的昊天上帝)作為伏羲氏之稱號,則泰皇或泰帝在人間的代理人應(yīng)該就是伏羲(庖羲氏)。
結(jié)語太昊伏羲氏,據(jù)史料記載“都于陳。”。
這個陳,就是河南淮陽。此地有太昊陵。
學(xué)術(shù)界一般認(rèn)為:太昊伏羲氏和少昊金天氏都是來自東夷族的古帝。這一點自古以來無大爭議。
太昊伏羲氏的地望,基本上屬于山東和河南交界之地,屬于山東大汶口文化勢力范圍。
結(jié)合大汶口文化遺址出土的刻有日月山紋的黑陶尊來看,山東地區(qū)夷人自古就有太陽神崇拜。
太昊,也就是泰皇,即夏朝以來所稱的東皇太一無疑。他本是泰山地區(qū)(周圍)東夷族崇拜的上古大神。
而泰山,在太昊時代屬于地區(qū)最高之山。對于東夷族而言,它就是世界之巔!
而把岱宗稱之為泰山,應(yīng)該始于西周封建周公旦之子伯禽于魯開始。
“封周公旦於少昊之虛曲阜,是為魯公。周公卒,子伯禽固已前受封,是為魯公。”《史記魯周公世家》
泰山巖巖,巍峨高大!
來自西方關(guān)中地區(qū)的周人,來到了傳統(tǒng)的東夷之地,少昊之墟-魯。為了鞏固自己的統(tǒng)治地位,伯禽必須更好的團結(jié)當(dāng)?shù)氐臇|夷百姓,他于是做出了把岱宗改稱泰山的決定。
這事,其實記載在《史記》里:
“”伯禽曰:“變其俗,革其禮,喪三年然後除之。”《史記魯周公世家》
由于泰山之名來自泰皇,也就是東夷族之上古大神,天帝東皇太一。魯公到達此地后的這一舉動無疑顯示了周人對東夷原住民的友好和尊重!
泰山之名從此流傳后世,而泰山的本名岱宗,卻只能去文獻和詩歌中尋覓了。這或許就是泰山得名的歷史真相。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dāng)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僅以杜工部此詩,致敬華夏民族的人文先祖,上古泰皇-東皇太一,偉大的太昊伏羲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