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他在英國街頭故意倒拿報紙,有英國人看見,大笑著説:“看這個中國人多笨,報紙都拿倒了,還假裝懂英文。”辜就回嘴説:“你們英文太簡單,拿正著讀,顯不出本事。”然后熟練地倒讀報紙,一口地道的倫敦腔,把英國人都驚呆了。
這個人叫辜鴻銘。
辜鴻銘
辜湯生(1857年7月18日-1928年4月30日),字鴻銘,號立誠,自稱慵人、東西南北人,又別署為漢濱讀易者。英文名眾多,初用KohHong-beng,回國用KuHweng-Ming,另外還有KawHongBeng、AmoyKu,最為人知的是Tomson。祖籍福建省同安縣,生于南洋英屬馬來西亞檳榔嶼。學博中西,號稱“清末怪杰”,是滿清時代精通西洋科學、語言兼及東方華學的中國第一人。他翻譯了中國“四書”中的三部——《論語》、《中庸》和《大學》,創獲甚巨;并著有《中國的牛津運動》(原名《清流傳》)和《中國人的精神》(原名《春秋大義》)等英文書,熱衷向西方人宣傳東方的文化和精神。
他自稱“一生四洋”,即“生在南洋,學在西洋,婚在東洋,仕在北洋”。1857年7月18日,辜鴻銘出生于英國殖民地檳榔嶼(今馬來西亞檳城),祖籍福建同安縣。父親辜紫云,母親為葡萄牙人與馬來人混血。1867年,辜鴻銘隨其橡膠園主英國商人布朗前往蘇格蘭。10歲時,義父布朗告訴他:“現在歐洲國家和美國都想侵略中國,所以那些國家的學者都在努力鉆研中國文化;希望你日后也能為自己的國家學好中西文化!”。1870年,14歲的辜鴻銘被送往德國學習科學。后回到英國,掌握了英文、德文、法文、拉丁文、希臘文,并于1873年考入愛丁堡大學文學院攻讀西方文學***,并得到校長、著名作家、歷史學家、哲學家卡萊爾的賞識,并1877年以優異的成績獲得該校文學碩士學位。同年,辜鴻銘入德國萊比錫大學,獲得土木工程文憑;后又去法國巴黎大學攻讀法學。
1880年,辜鴻銘結束自己14年的求學歷程返回故鄉檳城。1881年,他遇到馬建忠并于其傾談三日,思想發生重大改變,隨即辭去殖民***職務,學習中國文化。
1885年,辜鴻銘前往中國,被湖廣總督張之洞委任為“洋文案”(即外文秘書)。張之洞實施新政、編練新軍,也很重視高等教育。在辜鴻銘鼎力謀劃下、辜鴻銘擬稿,再呈張之洞審定,于光緒十九年十月二十二日(1893年11月29日)以《設立自強學堂片》上奏光緒皇帝,籌建由國人自力建設、自主管理的高等學府——自強學堂(武漢大學前身),得到欽準。自強學堂正式成立后,蔡錫勇受命擔任總辦(校長),辜鴻銘任方言(英語)教習。辜鴻銘授課非常受學生歡迎,全校師生景仰,成為自強學堂一代名師。
1905年,辜鴻銘任上海黃浦浚治局督辦。1908年宣統即位,辜任外交部侍郎,1910年,他辭去外交部職務,赴上海任南洋公學監督。1911年辛亥革命后,辜辭去公職,1915年在北京大學任教授,主講英國文學。其著作《中國的牛津運動》于1909年出版,《中國人的精神》(《春秋大義》)于1915年出版。
1924年,辜鴻銘赴日本講學三年,其間曾赴臺灣講學,鹿港辜家的創始人辜顯榮招待。1927年從日本回中國。1928年4月3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2歲。
觀點和著作
在其著作《中國人的精神》中,辜鴻銘把中國人的優點概括為“溫良”(英文:gentleness),并說道:“中華…民族精神不朽的秘密就是中國人心靈與理智的完美諧和。”
辜鴻銘是堅決的保皇派,即使民國時期在北京大學講課,仍然留著大辮子,帶著書童。他喜愛中國姑娘淑姑的小腳,酷嗜嗅女人小腳,講究瘦、小、尖、彎、香、軟、正七字訣。對于清代文化如纏足、長袍、馬褂、辮子、納妾,辜鴻銘堅持終身。辜鴻銘娶了淑姑不到一年,又納日本大阪心齋橋人吉田貞子為妾[6]。當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被免職時,他也憤而辭職,曾說:“現在中國只有兩個好人,一個是蔡元培先生,一個是我。因為蔡先生點了翰林之后不肯做官,就跑去革命,到現在還是革命。我呢?自從跟張文襄做了前清的官以后,到現在還是保皇。”但他反對袁世凱的洪憲稱帝。
辜鴻銘主張“一夫一妻多妾制”,最出名的比喻是認為一夫多妻是一把茶壺配幾只茶杯。但當時詩人徐志摩結婚時,他的妻子陸小曼曾對他說:“志摩!你不能拿辜先生茶壺的譬喻來作借口,你要知道,你不是我的茶壺,乃是我的牙刷,茶壺可以公開用,牙刷是不能公開用的!”
辜鴻銘的演講稿《中華文明的復興與日本》顯示出其中國歷史常識十分匱乏,其在論及日本武士道時稱“田橫在其主君漢高祖死后,便以自殺來表示對主君的忠誠”,在論及蒙元入侵時又說“在今日中國,真正繼承了中華文明之精華的只有浙江和江蘇兩個省份。所以如此,主要是由于在蒙古入侵的時候,宋朝皇帝同一幫貴族逃到浙江的杭州”。[8]辜鴻銘無視日本當局在臺灣推行的剪辮、放足、禁止蓄養婢妾等“改正支那陋俗”的施政措施而鼓吹“今日的日本人是真正的中國人”,其觀點不僅在后來的中國受到批判,而且在國際上也得不到認同(如英國學者湯因比的《歷史研究》和美國學者亨廷頓的《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都將日本文明視為一種與中國文明有很大不同的獨立文明)。
軼事
慈禧太后過生日,他當眾脫口而出的“賀詩”是“天子萬年,百姓花錢。萬壽無疆,百姓遭殃”。
袁世凱出身行伍,喜歡強調自己沒學問但是善于實干。他曾經向德國公使吹噓説:“張中堂(張之洞,是探花出身)是講學問的;我是不講學問的,我是講辦事的。”袁世凱的幕僚將這件事得意地告訴辜鴻銘。辜鴻銘不假思索地回答:“老媽子倒馬桶,固用不著學問;除倒馬桶外,我不知天下有何事是無學問的人可以辦得好。”后袁世凱死,全國舉哀三天,辜鴻銘卻特意請來一個戲班,在家大開堂會,熱鬧了三天。
辜鴻銘博通西歐諸種語言、言辭敏捷的聲名很快在歐美駐華人士中傳揚開來。他給祖先叩頭,外國人嘲笑說:這樣做你的祖先就能吃到供桌上的飯菜了嗎?辜鴻銘馬上反唇相譏:你們在先人墓地擺上鮮花,他們就能聞到花的香味了嗎?
英國作家毛姆來中國,想見辜。招待毛姆的主人就給辜送去一張便條紙,請他來。可是等了好幾天也不見辜來。毛姆后來知道這位主人是以如此不禮貌的方式邀請辜,就自己寫了一封非常謙遜的信交送,詢問是否可去拜訪。兩小時后,辜就回信答應。一進屋,辜就強力表達他對之前那張便條紙邀請的不滿:當那哲學家進客廳來時,我即迅速表示我對他容許我拜會他的謝意。他指給我一張椅子,幫我倒茶。“你想見我對我是一種奉承,”他回答,“你的國人只和苦力及買辦交易,他們以為每一個中國人如果不是這一種,就一定是那一種。”我想冒險***,但我尚未了解他的真意。他把背倚在椅子上,用一種嘲弄的表情望著我。“他們以為若他們已經點頭示意,我們就一定會去。”我知道他仍然對我朋友不合宜的通知感到不滿。我不知道應怎樣回答,喃喃地說了一些恭維話。——林語堂《信仰之旅》(FromPagantoChristian)第二章大旅行的開始
辜鴻銘在北京大學任教,梳著小辮走進課堂,學生們一片哄堂大笑,辜平靜地說:“我頭上的辮子是有形的,你們心中的辮子卻是無形的。”聞聽此言,狂傲的北大學生一片靜默。辜鴻銘在北大人稱“辜瘋子”。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我要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