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然而你真的會嗎?流傳至今的古詩詞里,還真有一些看起來毫無難度,卻到處是坑的讀音!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piān)舟都說“扁”讀作“biǎn”時表示物體平而薄,不是正好對應了“一葉”的形象嗎?為什么讀“biǎn”是錯的?
那是因為在“扁舟”這個詞里“扁”解作“小”而非“薄”,所以它正確的讀法應該是“piān”。
類似的還有李商隱的“永憶江湖歸白發,欲回天地入扁舟”。
潦(lǎo)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滕王閣因為這首《滕王閣序》家喻戶曉。我們都知道,滕王閣在江西南昌,而南昌境內有一條河叫“潦(liáo)河”,然而這里的撩水并不讀“liáo”。
這是因為“潦(lǎo)水盡而寒潭清”指的不是“潦河的水”,而是雨后的積水。
王勃寫下《滕王閣序》的時候,南昌剛好是九月秋高氣爽的好時節,雨后的積水消盡,冷冽的潭水清澈,遠處的山巒在暮靄的籠罩下如有紫氣護體一般。
而“潦”作為一個多音字,讀作常見讀音“liáo”時,多表示頹喪或草率,例如“潦倒”、“潦草”。讀作“lǎo”時表示雨水大或者路上的積水;讀作“lào”時,古同“澇”,這就不是積水,而是洪澇災害了。
借問誰家子幽并(bīng)游俠兒。以我們平時的判斷,“并”不是一個多音字,可是在曹植《白馬篇》里的這一句,偏偏就不讀“bìng”,而讀作平聲“bīng”。
這個一般用不到的讀音是專門為“并州”這個地方準備的。
“并州”是山西太原在古代的別稱?!坝牟⒂蝹b兒”里的“幽并”不是什么別的地方,正是“幽州”和“并州”的合稱,所以應該按照“并州”的讀法讀成“yōubīng”。
曹植的時代,幽州和并州這兩個地方經常有“游俠”活動,這些人以行俠仗義、扶危濟困為己任,算是江湖俠客的一種。
客從遠方來遺(wèi)我雙鯉魚朋友從遠方來看我,擔心我不收禮,就故意遺(yí)留下兩條鯉魚給我。這解釋起來不是很合理嘛!為什么“遺”不能讀成“yí”呢?
因為所謂的“雙鯉魚”,并不是真的鯉魚,實際上是古人用來裝書信的竹木簡!
這種竹木簡的兩面經常被刻上鯉魚的圖案,所以古代文人常用“雙鯉”來代稱書信。也就是說,這個遠道而來的客人實際上是給主人了一封書信,并不是拎著兩條鯉魚就上門了。
既然是書信,自然也就不必偷偷摸摸的,所以這里“遺”是大大方方“贈送、給予”的意思,應該念作“wèi”。
仔細想想,帶著兩條鯉魚進別人家,怎么也不可能不被發現。
叢竹曉兼風力橫(hèng)高梧夜挾雨聲驕。陸游《寓舍書懷》里這一句“叢竹曉兼風力橫”看上去非常好理解,可惜,看上去毫無難度的“橫”,讀音卻是另一個畫風的。
陸游筆下狂風里的竹子是蠻橫、放縱的,沒錯,就是放蕩不羈愛自由的那種“橫”。
這樣一來自然就不能按照尋常的套路讀作“héng”,而應該讀作“hèng”了。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堅信不疑的讀音很有可能是錯誤的,下次在人前引經據典的時候,別忘了先查查讀音哦。當然,如果你是傳說中的那另外5%,那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