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任澤平先生曾經在采訪中被問及中美關系的發展,對此他用“60%定律”予以回答,在他看來中美之間的關系發展存在一定的歷史必然性,而所謂的“60%定律”指的就是當世界第二的國家超過世界第一國家60%,雙方就會進入一段矛盾的多發期。
眾所周知,伴隨著現代社會的不斷發展,中國逐漸走出了近代戰爭歷史的陰霾,歷經無數風雨實現了國家進步。
或許誰也沒想到幾十年前還戰亂紛飛的中國能迎來如今的盛況,在兩個世紀交匯的時間節點中國塑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全國上下通力合作才使得今天的中國能夠擁有位居世界前列的綜合國力。
在這個百年未有的世界變局之下中國的發展成為了很多國家眼中的威脅,自認世界霸主的美國自然是其中最感緊張的國家。
自上世紀伊始美國就借戰爭大發橫財,從未掩飾過對世界霸主地位的向往,現今中國的飛速崛起直擊美國的霸權美夢,徹底敲響了美式霸權主義的喪鐘,中美關系自然也迎來了暗流涌動的時刻。
2018年以來,中美關系日漸緊張,在貿易、軍事、政治等諸多領域的沖突都出現難以避免的態勢,近幾年雙方沖突更是直接擺在了臺面上,但事實上在此之前中美關系雖然并不是很好,可更多的還是源于價值觀的相悖,是中美之間存在的“天然矛盾”。
甚至在中美建交后長達三十年的時間里雙方都相安無事,與目前我們正經歷的中美關系完全不同,這背后又受到了哪些政治因素的影響呢?
與眾不同的中美關系回首中美交往的歷史,在很長的一個歷史階段中都沒有經歷什么棘手的瞬間,對此美國前總統奧巴馬曾在其去年出版的回憶錄《應許之地》中給出了答案。
在這本回憶錄中奧巴馬多次提及中國,整體傳達出了他所在的美國民主黨之對華態度,與此同時回答了很多有關中美之間交往細節的提問,但在此之前有必要重新審視一下中美關系與美國同其他國家之間的關系有何區別。
將中美俄三方關系置于一起評價同樣也是奧巴馬解釋中美關系的一種方式,相較于如今愈演愈烈的中美博弈,美俄兩國之間實際上更像是“宿敵”,自上世紀中后期以來,美蘇冷熱交雜的戰役從未停止,即便面對最終蘇聯解體的結局,兩國還是總有暗戳戳的“互懟”行為。
蘇聯解體后,世界格局走向了我們熟知的“一超多強”,但歷史證明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永遠站在世界之巔,正所謂盛極必衰世間的道理往往符合大多數歷史走向。
歷經長達二十年的發展,中俄等國正在以不同的速度崛起,而每一個政治力量的發展都會對美國超級大國的地位發起挑戰。目前根據國際上很多政治學者的聲音來看,整個世界正處于中美俄三足鼎立的局面,并且正在對國家形勢產生各自的影響。
這三個國家之間實際上是互相牽制的關系,但各方之間對彼此的關系也十分復雜。
毋庸置疑的一點是在特朗普任期前的美國***對外競爭的主要措施都是針對俄羅斯的,西班牙媒體曾經在今年6月發表過一篇名為《普京VS克林頓、小布什、奧巴馬、特朗普和拜登:30年來的俄美關系惡化》的文章。
從文章名我們就可以看出在過去中美相對緩和的三十年時間里美俄關系卻在持續不斷惡化。
文章中羅列了俄羅斯總統同美國總統之間舉行過的首腦峰會,清晰可見雙方逐年遞減的峰會次數,美俄兩國的恩怨情仇致使其關系就像乘坐了過山車一樣跌宕起伏,中美關系至少還存在一段時間的蜜月期,但美俄兩國大多數時候都是針鋒相對的狀態。
除了911事件的爆發和早期處理阿富汗問題上雙方存在出現了一段時間的和平共處,但在那之后接踵而來的格魯吉亞戰爭、烏克蘭***等威脅俄羅斯國家安全問題都讓俄羅斯意識到了美俄關系不可能真正緩和。
雙方之間固有的分歧和矛盾不可能始終隱藏在和平共處的假象之下。
中美與美俄之間關系最明顯的對比實際上可以從處理矛盾的方式看出,正如奧巴馬在書中所言美俄兩國解決問題的方式更加公開化,傾向于直接的制裁或者軍事對峙,也都不愿意給對方背后捅刀子的機會。
盡管在俄羅斯內部動蕩的背后大多都有美國的身影,但美俄之間你來我往的暗戰、積攢的深仇就恨都使得美俄關系在過去的三十年間有遠超于中美關系的緊張感。
其實中美兩國在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等方面的對立遠超于美俄,但中美兩國都深知中美關系是當今世界最重要的雙邊關系,極大程度地影響整個世界的發展走向,亦可以用依據“合則兩利,斗則俱傷”來形容。
因此在中國潛心發展的這幾十年間中美關系可以說存在一定的互惠互利,美國能夠從飛速崛起的中國身上得到一些利益,可當中國的發展有要超越美國的勢頭時美國也不會輕易的讓出世界第一的位置,這就是中美在近幾年頻生矛盾的重要根源。
美國在過去不將中國視為首要競爭對象的原因是他希望中國能夠在自身發展之余按照自己所制定的世界秩序前進,怎奈在近幾年美國開始意識到中國發展已然超過了預估,從而導致中美兩國謀求共同利益以外矛盾不斷擴大的局面。
與如今中美棘手的博弈局面和美俄之間幾十年如一日的對抗相比,中國過去三十年與美國的和平共處究竟基于哪些必要因素呢?
低調內斂的處世態度中美兩國在正式建交以后的一個歷史階段里并沒有劇烈的沖突對立。
當然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彼時的中國在美國這個帝國主義強國面前沒有什么威懾力,又或者說在美國看來中美如果秉承和平發展的理念中國就不會對美國有太大威脅,這是中美長達三十年和平共處的原因之一。
但奧巴馬在其回憶錄中還提出了兩個觀點來解釋兩國和平共處的漫長時光,其一就是中國一向處事低調,這種低調使得中美兩國即使面臨敏感問題也能坐在談判桌前保持溝通。
大部分時候中國在處理對外關系的過程中都有自己獨特的理念,即求同存異,對于已然存在的分歧也是妥善處理,很多人或許會覺得這樣做不夠“霸氣”,但這恰恰是中國能夠重回世界強國之林的重要倚仗。
回顧中美建交歷史,上世紀七十年代美蘇爭霸波及范圍甚廣,美國急于從蘇聯的高壓中脫身,故強調中美關系的重要性。美國總統尼克松的“破冰之旅”正式打開了中美之間建交的新篇章。
美國對華的積極政策目的是緩解美蘇冷戰帶來的后遺癥,他想要得到中國的支持,需要中國給予其戰略發展一定的助推力,同樣百廢待興的中國也需要和美國展開貿易溝通,從而達到發展經濟的目的。
即使在這種關鍵時刻,中美建交也并不像美國想象的那樣容易,而是經過了漫長的談判直至美國能夠正視中國在***問題上的態度,這件事才終于塵埃落定。
所以說中國能夠上談判桌一方面是我們不怕事另一方面則是因為不管面對怎樣的利益、威脅我們所堅持的底線都從未退讓。
這一點即便在中美對抗不斷演變的今天仍舊根植于中國對外交往戰略,自2018年以來,中美兩國的戰爭在貿易領域打響,隨即“中國***”在國際社會四處散布,各個領域都展現出與美堅決對抗的決心。
可這并不表明中美之間沒有轉圜的余地,也不是一定要硬碰硬,今年中美兩國多次舉行高層會談,盡管意見難以統一,但都表明愿意推動兩國關系重回穩定的發展軌道。
實際上這就是中美關系不會像美俄關系那樣不斷惡化直至難以控制的重要原因,我們始終反對以不合理競爭來定義中美關系,競爭必然伴隨巨大損失。
時至今日中國的強盛毋庸置疑,然而我們的強硬態度只是想正告世界,中國不懼怕任何錯誤的對華態度,但相比于激烈的碰撞我們更愿意以和平的方式低調處理兩國分歧。
這也就是奧巴馬所闡述的中國不會讓事態失去控制,對于這種態度我的理解則是相較于針尖對麥芒的打發,現如今的中國已然具有了將美帝國主義按在談判桌上的能力。
韜光養晦,不使人易知奧巴馬認為中國在一向低調以外維護中美和平的另一利器就是韜光養晦,歷史證明“木秀于林,風必摧之”,當我們身處高手如林的世界如果輕而易舉的貿然出手自然會成為眾人的靶子。
就像現下的美國,傲然世界之巔幾十年或許每個國家都想要脫離他的擺布與控制,自然會吸引格外多的目光。中國則完全與之相反,在我們沒有足夠強大的實力時絕不會強行地展現自身力量。
從上世紀中后期,我們面對世界格局的驟變就已經決定了韜光養晦的發展理念,在復雜的國際局勢下中國通過改革***、“一國兩制”等戰略政策積極融入世界發展的洪流,鞏固改善發展成果,建立與世界各國的友好關系.
為推動國際社會的和平與穩定貢獻自身力量,在此期間中國不斷擴展“交際圈”,真正做到了取子之長,補己之短,同時推動新時代的中國力量感染世界,這就是中國之所以能夠一步步實現民族復興的根基。
當美國沉浸于對外戰爭的泥潭里時,當金融危機以難以想象的力量摧毀美國經濟時,中國在積極搭建促進世界交流的橋梁,逐漸地我們從世界發展的參與者變為建設者.
中國的聲音響徹世界的各個角落,有更多的國家認同了中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設想,我們就知道了中國從韜光養晦到強國富民的路已然步入正軌。
綜上所述,中國在過去幾十年間能夠得到發展的良機,能夠摒棄外界的干擾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們從始至終都堅信我們能夠走出一條充滿希望的道路,我們不會全盤否定以奧巴馬為代表的美國政客對過去的中美關系所下的定義.
但在未來如何重塑中美關系的主動權絕不會僅僅由美國掌控,面對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即使霸道如美國也理應直面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