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跟很多人聊天的時候,常常會聽到這樣一句俗語:窮養兒,富養女。
這種觀念不是只有老一輩人才有,很多年輕人做了父母之后,同樣也秉承著這樣的思想。許多人認為:對待男孩,就要嚴格控制他的花銷,以免他喪失進取心;對待女孩,就要盡可能滿足她的需求,以免她輕易被社會上的浮華所誘惑。
但勞動人民總結出來的這句民間智慧,真的有這么膚淺和片面嗎?
一、窮養兒很多人都會背《孟子》中的這段話: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用大白話來說,孟子的意思是:一個人想要成大器、有出息,必須要先磨煉他的心志、使他的性情堅韌不拔,增加他本來不具備的能力。
由此可見,“窮養”只是手段,而“磨煉心志”才是目的。也就是說,“窮養兒”的本質,是讓男孩做到“心不窮”。
什么是“心不窮”?君不見很多男孩小小年紀卻喜歡攀比,遭遇一點挫折就一蹶不振——這就是“心窮”的體現,與物質上的好壞并無太大關系。
舉個例子:有條件的家庭,常常送孩子去參加一些訓練營,從“登山、滑雪”等項目中,去體驗委屈和挫敗感,激發男孩勇敢無畏的精神——這些活動的費用并不低,但這是真正的“窮養兒”。
說白了,“窮養兒”的意義,就是如今很多成年人經常聽到的那句話:不要讓自己長期待在舒適區里——對待男孩也是如此,“窮養”不是單純的讓他過“苦日子”,更重要的是心態和意志上的“窮養”。
二、富養女《增廣賢文》中有這樣一句話:養女不教如養豬。話雖不好聽,卻值得深思。
養女兒,培養什么?教女兒,教育什么?是教她開闊視野、增長見識、培養氣質、提升內涵。但一些家長,卻單純地以為“富養女”就是給女兒優渥的成長環境。
大概任何人的身邊都有一些這樣的例子:有的女生從小衣食無憂,但為人處世就是斤斤計較、睚眥必報;有的女生家境不好,但言行舉止就是落落大方、知書達理。
如果說“窮養兒”是鍛煉男孩的心態和意志,那么“富養女”就是培養女孩的精神和靈魂。
真正“富養”出來的女孩,獨立、有主見、清晰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以及應該追求什么——這是花錢也未必能辦到的事情。
相反,部分只知道在物質上“富養”女兒的家庭,所培養出來的女孩往往有一身嬌貴的“公主病”——雖然物質上綽綽有余,但精神上卻貧瘠不堪。
所謂“富養女”,養的是一種自信、一種氣節、一種信仰。無論是有錢也好,無錢也罷,她都能明澈地從內心認識到:“我的優秀,是源于我高尚的靈魂?!?/p>
總而言之,為人父母者,在日常生活中聽到一些俗語、經驗,不能奉行“拿來主義”,僅憑一句話的字面意思,就將這些***用在自己的子女身上。
畢竟,如果按照古人的封建思想來解釋,“窮養兒,富養女”這句俗語還可以解釋為:“家境貧寒就生養兒子,家境優渥才能生養女兒”——但眾所周知,這種觀念是不對的。
所以由此可見,任何一句話就概括下來的道理,都要去深入研究其背后的含義,然后結合普適性和自身的特殊性,采取不同的養育方式。
兒女不是試驗品——我們貿然采取的任何一種教育方式,都會使兒女走向不同的人生。
圖源網絡,侵刪。
更多精彩,敬請關注。
一起讀國學、聊文化、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