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短寸長這個成語故事出自于戰國·楚·屈原《卜居》:“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數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
比喻人或物各有長處,也各有短處。
屈原出生于今湖北宜昌市,中國古代著名的一位愛國詩人、政治家。
屈原屢次向楚王提出合理化建議。昏庸的楚王不但不接受屈原的合理化建議,反而偏聽偏信奸臣小人的讒言,將他罷官流放。
看到國家日益衰敗,屈原心急如焚。他找來占卜師來來算國家的前途如何。
他問占卜人:”我對國王應當是直言建議,還是假意糊弄?對于真理的追求應當是義無反顧,還是委曲求全?一個人應當與天鵝比翼翱翔呢,還是和雞鴨豬狗去搶食吃?
占卜人一聽屈原的問題,張著大嘴說不出話來,拱手對他說:“實在對不起哦先生,‘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神仙也有打盹睡覺不靈驗的時間。你的水平遠比我高,您的這個卦我算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