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富室偶得二小狼,與家犬雜畜①,亦與犬相安。稍②長,亦頗③馴,竟忘其為狼。
一日,主人晝寢廳事④,聞群犬嗚嗚作怒聲,驚起周視,無一人。再就枕將寐,犬又如前。乃偽睡以俟⑤,則二狼伺⑥其未覺,將嚙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殺而取其革。
此事從侄虞惇言。狼子野心,信不誣哉!然野心不過遁逸⑦耳;陽為親昵,而陰懷不測,更不止于野心矣。獸不足道,此人何取⑧自貽患⑨耶?
注釋畜:養。稍:逐漸。頗:很。廳事:住所的堂屋。俟(sì):等待。伺:守候,等待。遁逸:逃走,此指隱藏起來。何取:用反問的語氣表示不足稱許。貽患:留下禍患。貽,遺留。譯文一個有錢的人家偶然得到兩只小狼,把它們和家里的狗混在一起飼養,小狼也能和狗平安相處。兩只狼逐漸長大了,還是很馴服。主人竟然忘了它們是狼。
有一天,主人白天在堂屋里睡覺,聽到群狗嗚嗚地發出發怒的叫聲,他被驚醒起來四周看看,沒有一個人。再次躺下準備睡覺,狗又像先前那樣狂叫起來。他便假裝睡覺等待著,發現那兩只狼是想等他睡去沒有察覺時,咬他的喉嚨,狗阻止兩只狼,不讓它們上前。這個人就殺了狼,剝了它們的皮。
這事是我的侄子虞惇說的。狼兇惡的本性難以改變,確實沒有誣蔑它們啊!然而兇惡的本性只不過是被隱藏起來罷了;表面上裝作很親熱,但背地里卻心懷不軌,更不是只有兇惡罷了。禽獸并不值得說什么,這個人為什么要給自己留下禍患呢?
文言知識說“頗”:“頗”的本義是“頭偏”。
“頗”在文言文中有以下常見釋義。
指“偏,不正”。如《楚辭·離騷》:“舉賢才而授能兮,循繩墨而不頗。”指“不公正”。如《左傳·昭公二年》:“君刑已頗,何以為盟主?”指“很,相當地”。如上文中的“稍長,亦頗馴,竟忘其為狼。”指“略微,稍”。如“頗識幾字”。文化常識上文出自清代紀昀所著的《閱微草堂筆記》。紀昀,字曉嵐,曾任《四庫全書》總纂官,我們經常會在影視作品中看到他。
《閱微草堂筆記》是紀昀在六十多歲時所編寫的短篇志怪小說,主要記述了各種流傳的狐鬼神怪故事,共歷時十年。
“狼子野心”的由來
“狼子野心”的意思是狼崽子雖幼,卻有兇惡的本性。比喻兇暴的人居心狠毒,習性難改。
出自《左傳·宣公四年》,當時竟然是用在一個嬰兒身上。
春秋時期,楚國的司馬斗子良生下了一個兒子,起名叫斗椒。
斗子良的哥哥斗子文,在楚國擔任令尹。
斗子文在見到斗椒后,大吃一驚,急忙找來斗子良,對他說:“這個孩子有熊虎的形狀,豺狼的聲音,千萬不能留啊!他長大以后必然是我們的禍害。諺語說:‘狼崽雖小,卻有兇惡的本性。’這是條狼啊,你千萬不能留下他,快拿定主意把他殺了。”
斗子良心疼兒子,沒有同意。斗子文一再勸說,也未能奏效。
斗子文對此事憂心忡忡,在他臨終之時,警告族人們說:“千萬不能讓斗椒掌權,一旦他得勢,你們就趕快離開楚國吧,否則后果不堪設想。”
斗子文死后,他的兒子斗般當了令尹,斗椒也接替斗子良做了司馬。
楚莊王九年(公元前605年),斗越椒趁楚莊王北伐之時,城中守備空虛,率領斗氏一族發動叛亂。后來楚莊王平定了這場叛亂,斗氏也慘遭滅族。
最終,斗子文的預言得到了應驗。
出處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
啟發與借鑒這個富人把兩只小狼養大,被狼馴服的表象所蒙蔽,對狼放松了戒備。殊不知兇殘是狼的本性,這個本性是難以被馴化的,自己也險些命喪狼口。
俗話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狼總是要吃人的,只要有機會,就會露出它們的本性。而對一些人、一些國家來說,又何嘗不是呢?
對于窮兇極惡之徒,我們不能抱有幻想,只要發現苗頭就應果斷采取措施,以絕后患。
(本文完)
想要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我愛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