掖縣是個消失的名字,它就是目前的煙臺萊州市,黃金儲量居全國首位之地。
西漢時候,掖縣設立。
隋代,這里改成萊州,并一度成為古萊州府駐地。
民國初年,廢萊州府設掖縣。
1988年,撤銷掖縣,設立萊州市。
不久前陪著雙鴨山的朋友去萊州,他也是第一次回老家,聽他的老爺爺傳下來的說法,老家是掖縣大李莊一甲二社的。
關于這個地名,我們在網上已經搜不到了,但借著去煙臺出發的機會,朋友還是決定去掖縣,也就是今天的萊州走一走。
從煙臺去萊州并不遠,大約150公里左右的樣子,但很遺憾的是,萊州沒有通火車,這讓對家鄉充滿憧憬的朋友感覺落寞了不少,不通火車,意味著發展并不是很好。
煙臺到萊州只有長途汽車,票價不貴,53塊錢。
客車進入萊州市,比我們想象的好了許多,道路整潔,城市高樓林立,畢竟是底蘊在那里擺著。
在萊州呆了一天的時間,因為這里可以旅游的地方并不是很多,也不出名。似乎萊州人和雙鴨山人有類似的性格:慢悠悠。做事情不著急,發展不著急,一切慢節奏,都是剛剛好。
而行走萊州,街頭開門店的東北人非常多,尤其黑龍江人,他們幾乎壟斷了萊州的美發店、燒烤攤、洗浴店、足療店。
萊州產梭子蟹、文蛤、大竹蟶,海鮮的做法也流行起了大鐵锨手抓麻辣海鮮的新做法。
隨著朋友出入各種東北店鋪,我這個山東口音反而顯得是外鄉人了。
為什么萊州這么多東北人?因為祖籍在這里,回流自然正常。
闖關東最早的不是膠東人,而是熱河人,后來逐漸蔓延到德州、聊城、濟南、濰坊等地,當時走熱河到遼河一帶的陸路。
煙臺開埠之后,大量膠東人開始闖關東,電視劇《闖關東》講述的就是膠東的兄弟三人乘船“闖關東”的故事。當年,萊州府治所掖縣,轄境一度相當今山東濰坊、萊州、平度、即墨、青島、膠州、膠南、昌邑、高密等市地。
從這個區劃范圍上來講,闖關東的人都記得自己老家是掖縣,或者萊州府就很正常了。
滿清入京后,扔下白山黑水任其荒蕪漫漫,無心照料。而山東則是“地少人稠”,在道光年間,山東人口突破了3000萬人,此后仍有增加,最高時為3778萬人。
人口的增加使耕地相對減少,乾隆年間人均耕降到了“溫飽常數”之下,只有3.68畝。
這種情況下,闖關東成為必然。
從歷史上看,最初闖關東的山東人一般都是候鳥型,春往冬歸,畢竟山東人歷來“安土重遷”,老死不離家。但后來,越來越多的流民開始在關東大地生根。
近年來,東北回流山東人員,也是這批當年扎根東北的后裔。
如果我們進一步了解一下膠東地區,會發現這里還有很多祖籍南方的人員,其實這就是自然的選擇:膠東闖關東,湖廣填山東,歷史在循環中行進。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