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鯽魚,一直是大家愛吃的美味佳肴,因為土鯽魚魚肉肉質細嫩,營養價值很高,每百克鯽魚魚肉富含蛋白質13克、脂肪11克,并含有大量的鈣、磷、鐵等礦物質等。
土鯽魚,又稱鯽魚、刀子魚,是棲息于我國淡水水域里最常見的魚類之一,除了西部的青藏高原地區沒有,廣泛地分布在我國南、北的江河、湖庫、湖泊、池塘等水域。
但棲息在我國淡水里的鯽魚,實際上品種繁雜,約有7個鯽魚種類以上,不過很多人一直都誤以為,只要不是人工養殖的都是土鯽魚,甚至還有人根據鯽魚體表顏色,是不是“金黃色”來判斷區分。當然,這些***都是不正確的。
首先我們要知道一點,鯽魚體表呈現出的顏色,是取決于鯽魚棲息在什么樣的環境中,而并不是“金黃色”就一定是土鯽魚。另外,有一種人工培育的鯽魚,天生就是“金黃色”。所以,要想辨認出是不是土鯽魚,就要對鯽魚有所了解。
鯽魚的種類①高背鯽。高背鯽,又稱滇池高背鯽,是屬于云南當地的土著魚類,之所以被稱為高背鯽,因為鯽魚的體長是體高的2.28倍;正常情況***表顏色是銀灰色,背部的顏色比較深。高背鯽的適應性很廣,能在水庫、湖泊、江河里自然生長繁衍,并且高背鯽的生長速度很快,2年就能長到500克左右,最大能長到3000克,是一種體型較大的鯽魚。
高背鯽
②湘云鯽。湘云鯽又稱“工程鯽”,是中國工程院院士、湖南師范大學生物系劉筠教授培育成功的一種三倍體鯽魚。湘云鯽是雜交的品種,雖然整天保持鯽魚特征,但仔細觀察又與鯉魚相似,因為嘴角處長了一對小胡須。湘云鯽雖然生長速度比高背鯽還要快,但它在自然水域卻無法自行繁殖。
湘云鯽
③白鯽。白鯽,又稱“日本河內鯽”、“源五郎鯽”、大阪鯽和大孤鯽等,原產于日本琵琶湖,于1976年引進我國養殖。白鯽是大體型鯽魚,最大可以長到5斤;白鯽魚高而側扁,魚背部隆起明顯,相似駝背;魚頭較小魚尾部位細長,整體顏色呈現銀白色。
白鯽
④彭澤鯽。彭澤鯽,是一種人工培育改良的鯽魚,產于江西省九江市彭澤縣。彭澤鯽背部呈深灰或黑色,魚鰭根部帶有青黑色,魚肚子鱗片的顏色呈白色略帶有灰色。
彭澤鯽
⑤雙背鯽。雙背鯽,又稱淇河雙背鯽,原產于河南鶴壁市境內。雙背鯽與其它類型鯽魚不同,體表顏色略帶金黃色與鯉魚有些相似;雙背鯽魚則脊背寬厚,體型豐滿;雙背鯽是屬于罕見的天然三倍體鯽魚,生長速度要比普通鯽魚快2.5倍,因脊背厚度是普通鯽魚的2倍,因此而得名雙背鯽。
雙背鯽
⑥黃金鯽。黃金鯽是天津市換新水產良種場采用常規育種和生物技術育種相結合而育成的優良淡水魚類養殖新品種。黃金鯽是以散鱗鏡鯉為母本、紅鯽為父本,通過遠緣雜交獲得的新品種。黃金鯽,無論是在人工養殖或水庫放養等環境下,成年的鯽魚體表的顏色呈現“金黃色”,與鯉魚的體型相似。
黃金鯽
⑦土鯽魚。土鯽魚,是本土鯽魚的俗稱,是指在自然水域里土生土長的鯽魚,品種是沒有經過任何人工改良。土鯽魚廣泛分布在天然水域,但土鯽魚的生長速度是所有鯽魚當中最慢的。土鯽魚從魚苗期長到250克(半斤),通常需要3~4年的時間。土鯽魚的體表顏色大多數呈現青灰色,在水草區域則會有金黃色,即使在清澈的水體下,也會略微泛黃。
土鯽魚
如何辨別是不是土鯽魚土鯽魚與其它改良鯽魚,從外形上很容易辨別出,因為土鯽魚整體呈現紡錘形很明顯,且土鯽魚的體型細長偏瘦;土鯽魚身體兩側各有一條28~30個側線點,從側線點數鱗片在28~30片,且顏色大多數情況下都帶金黃色,但離水后不久顏色會發生變化。
土鯽魚相比較其它種類鯽魚野性更大,即使釣上岸后不放入水中,1~2小時內不會出現死亡。土鯽魚偏瘦,解刨后魚肚里的腸子細而長且沒有油脂,不過土鯽魚的魚肉卻十分緊實。
另外,土鯽魚在自然水域生長,通常攝食水生昆蟲、植物碎屑,也兼攝食一些掉落水里的樹木花果,加上土鯽魚喜歡棲息在水草區,所以它的體表粘液較少。因此,土鯽魚的魚腥味不是很濃,但魚肉要明顯少于改良后的鯽魚。
最后:如今自然水域里的鯽魚已經“亂成一鍋粥”,因為在養殖過程中遇到自然災害,或者是人為丟棄和放生等原因,導致一些人工改良鯽魚,在自然水域經常能釣到,甚至在自然水域自行雜交繁殖,導致鯽魚的“基因庫”被破壞,即使一些“老師傅”有時也未必,一眼就能認出是不是土鯽魚。
土鯽魚雖然也能長到1斤以上,但所需要的時間至少在6年以上,因此野生半斤以上的土鯽魚是很難得到的,況且數量還非常有限。所以我們不能根據鯽魚的顏色是不是金黃色,就來判斷是不是土鯽魚,否則難免會上當受騙。
土鯽魚雖然是極其普通的淡水魚類,但無論是在城市還是鄉下,都深受大家的喜愛,所以土鯽魚的價格也是其它鯽魚的幾倍。因此,要想吃到真正的土鯽魚,首先要會認出“是真李逵,還是假李鬼”。
你對于辨別出土鯽魚的***,有更好的意見和建議,歡迎在下方評論區留言,謝謝!#頭條辟謠##鯽魚##野生鯽魚#
(提醒:土鯽魚魚肉細刺比較多,孩子在攝食時一定要注意,以防被魚刺卡到了喉嚨)
你認識種鯽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