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氏璧,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美玉,又稱和氏之璧、荊玉、荊虹、荊璧、和璧、和璞,為天下奇寶,價值連城。
這是2000多年前的悲壯故事,楚國人卞和在荊山砍柴時發現一塊璞玉,于是獻寶于楚厲王,厲王讓人鑒別,得出一塊普通石頭的結論。厲王怒而下令砍去卞和左腳。時至楚武王登基,卞和再次攜玉獻寶,武王再次找人鑒別給出同樣結論,便怒而砍其右腳。
時光流逝,武王崩文王立,卞和懷抱寶玉而泣于荊山腳下,三日夜而不停,眼淚干涸以血代之。文王遣使詢問,卞和說“我不是為自己所受的酷刑而悲傷,而是悲傷寶玉無人能識別”,于是文王讓人打開玉石,發現里邊果然是塊稀世寶玉,并取名“和氏璧”。
和氏璧面世后,成為楚國的國寶,從不輕易示人。后來,楚國向趙國求婚,使和氏璧到了趙國。關于和氏璧最有名的故事應該是成語——完璧歸趙,源于戰國時期藺相如將完美無瑕的和氏璧,完好地從秦國帶回趙國首都邯鄲,后人以此比喻把原物完好地歸還物品主人。
后來秦王統一天下,把這塊號稱天下最珍貴的和氏璧雕琢成玉璽并永傳后世,象征著皇權與地位。卞和與他的和氏璧影響了中國歷史,甚至影響了中華玉文化。
還有一種說法是:“玉印巖”又名“抱璞巖”,位于湖北南漳巡檢鎮金鑲坪村,距縣城78公里。“玉印巖”坐北朝南,巖深11米,寬15米,高10米,巖之南面隔河對岸有個尖頂圓形山包,名“鳳凰臺”。
先秦文獻記載,公元前700多年,“玉印巖”附近住著一個石匠的后代叫卞和。卞和上山下地勞動時,常見一對鳳凰落在鳳凰臺上,鳴叫三聲之后,或飛入巖中,或高翔北去。卞和聽人說“鳳凰不落無寶之地”,也聽爺爺講過石頭的類型和寶石的特征,于是,他仔細觀察鳳凰入洞的動向,終于發現鳳凰從千山萬水之外銜朱砂在此填玉,卞和便將一塊與周圍不同的石頭鑿取抱回讓爺爺看,爺爺驚叫地說:“這是一寶石。”
全家商議把它獻給楚王,讓楚國聲名遠揚。然而一次、二次獻寶,都被玉尹說成頑石,以欺君之罪先后被楚厲王、楚武王下令刖去了他的雙足。第三次獻玉感動了楚文王,文王令玉工剖璞得玉,命名為“和氏璧”,封和為零(陵)陽侯,卞和不受,說:“寶玉面世,吾愿足矣。”
這一稀世珍寶,數千年來在中華民族神州大地上演繹出無數驚心動魄的故事。諸如:“赤山宴會張儀蒙冤”、“藺相如完璧歸趙”、秦始皇將其制為“傳國玉璽”等。
講有溫度的故事,過有理想的生活!我是@365故事匯,歡迎轉載,評論,喜歡的話,點個關注,每天都在更新,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