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大致是從嬰兒—幼兒---童年---少年--青年---壯年--中年到老年,最后直至死亡的過程。
在這個生命的發展過程中,有一個進化和退化的問題。
據說,人在三十歲之前是在走上坡路,各種機能都在生長發育階段,是進化階段。三十歲以后是頂峰,過了四十歲就是‘天過午’了,器官機能都開始走下坡路了,就是退化階段了。
從進化到退化,從起點到終點,其實是繞了個大圈子。
因為人到了老年就要變成小孩子,要退回到童年,幼兒,嬰兒的階段去。
兩條腿變成了‘三條腿’,在需要要四條腿爬行的時候,就用輪椅代替了嬰兒車,最后就要睡到‘搖籃’里面去,和出生時一樣地死亡了。
這就是自然規律,人們的各種努力,都只能延緩其進程,絕不能逆轉。
一位老人說,在年過八十的時候,我開始意識到‘我老了’。關心我的朋友幾次告訴我‘老夫聊發少年狂’。希望我能夠像蘇軾那樣豁達,樂觀,開朗,‘天天向上’,不為權勢和困境所屈服。
我想,‘聊發少年狂’,我想,大概也就是返老還童,由老變小的意思吧。變成個和小孩子一樣頑皮搗蛋的的‘老頑童’,這是好事嗎?我是心存疑慮的。
因為老人如果變成‘小孩’了,說話,辦事,舉止行為都和小孩一樣,就是走下坡路了,就是癡呆了,就是退化了,老化了。
‘還童’這是人的生理心理機能衰退的表現。看來,‘返老還童’不什么好事。
老年人‘返老還童’的過程,就是如同小孩子上小學一樣,把老年人送到‘老年大學’去。
其實這就是老年人的小學,在那里有許多老年人在一起,互相學習,交流,溝通,像小學生一樣的歡快,很有生活情趣。
下一步就是,把沒有上‘大學’能力的老年人送進‘養老院’去,這相當于老年人的幼兒園,由相當于‘阿姨’的護理員照顧。
再下一步就是把沒有生活自理能力的老年人送進‘托老所’,這就是‘臨終關懷’的意思。
當然,也可以不進‘托老所’,可以像給小孩找保姆一樣給老年人雇個保姆。
老年人像小孩一樣需要保姆護理。這就是‘返老還童’了,實質就是退化,最后結果就是像小孩子出生一樣的進入了墳墓。
但是,人們還是在努力的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提高老年人的生活情趣,延緩衰老過程。
其中一個辦法就是讓老年人和孩子在一起生活。
這是個兩利雙贏的好辦法,對于老年人來說,兒孫繞膝,可以享受天倫之樂。
老人樂于照顧孩子,沒有孩子的老人會感到孤單寂寞,日子會很難過,容易衰老。
另一個辦法就是把養老院和幼兒園辦在一起,讓老人和孩子在一起活動,讓老年人開心。
有人說,老人和孩子在一起能夠‘煥發第二青春’,有個小朋友也說能夠幫助我返老還童‘煥發第二青春’。
老人和小孩子在一起活動,用小孩子的天真活潑激發老年人的童心,讓他們從小孩子身上得到歡樂,從而延緩衰老。實在來說這既是小孩子的幼兒園又是老年人的幼兒園,不同的是它是小孩子的起點卻是老年人的終點。
老人和孩子在一起能夠‘返老還童’嗎?
如果老人身體好,能夠在家里照顧兒孫,能夠在幼兒園里和孩子們玩耍,是可以得到生活樂趣的。精神和身體得到充分的活動,能夠防止老年癡呆,也是可以延年益壽的。
但是,老年人需要安靜,小孩子總是吵鬧,兩者是很難和平共處的。
在老年人感到煩和累的時候,小孩子還是調皮搗蛋,經常騷擾,也會促進老年人衰老。‘還童’的結果的積極結果,就是能夠延緩老年人從童到幼到嬰的退行性變化。
所以,通過小孩子讓老年人返老還童,也不是什么好辦法。正如老貓需要睡覺,而小貓則總是竄竄跳跳一樣,是互相干擾,而不是互利了。
老年人需要安靜,舒心,而不是要‘偷閑學少年’。老夫的‘少年狂’也只能‘聊發’,是不能頻發的。頤養天年,各自有術,順其自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