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經七書》,是北宋官方頒布的兵法叢書,包括《孫子兵法》、《吳子兵法》、《司馬法》、《六韜》、《三略》、《尉繚子》、《李衛公問對》等七部兵書,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軍事教科書。
七部書籍全是著名的兵書,蘊含著極其深刻的中國古代軍事理論和謀略思想,到現如今,也是經久不衰,在人與人的競爭合作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孫子兵法》
孫武
《孫子兵法》,春秋孫武著,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兵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軍事著作,譽為“兵學圣典”。
孫武本是齊國人,后經伍子胥推薦,獻十三篇兵法,受到吳王闔閭重用。
吳王闔閭去世,夫差繼位。夫差打敗勾踐,報仇雪恨,伍子胥勸殺勾踐,但不得,反被陷害,由此被殺。孫武便悄然退隱。
《孫子兵法》,共十三篇,即始計篇、作戰篇、謀攻篇、軍形篇、兵勢篇、虛實篇、軍爭篇、九變篇、行軍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間篇,共六千字左右。
《孫子兵法》的許多名言,家喻戶曉,如: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兵者,詭道也”
“攻其無備,出其不意”—出自《始計篇》;
“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知彼知己者,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出自《謀攻篇》;
“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動于九天之上”—出自《軍形篇》;
“故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難知如陰,動如雷震”—出自《軍爭篇》。
……
后世為《孫子兵法》做注者多達幾十家,據歐陽修說有二十多家,其中有十一家注釋較為有名,即漢有曹操(1),唐有杜牧(2)、李筌(3)、陳皥(4)、孟氏(5)、賈林(6)、杜佑(7),宋有張預(8)、梅堯臣(9)、王晢(10)、何氏(11),其中唐朝的占了六個,宋朝占了4個。
十一家注孫子
二、《吳子兵法》
《吳子兵法》,戰國初期吳起著,戰國末年,便已經流傳于世,曾于《孫子兵法》起名于世,合稱“孫武兵法”。
吳起,戰國初期衛國人,早年學儒術于曾子門下,歷仕魯、魏、楚三國,通曉兵、法、儒三家思想,在內政及軍事上都有極高的成就。
著名的魏武卒步兵,就是由吳起訓練的。
《吳子兵法》,流傳中有所遺失,現存圖國、料敵、治兵、論將、應變、勵士等六篇。
三、《司馬法》
《司馬法》,大約成書于戰國初期,作者有爭議,流傳至現在,殘存仁本、天子之義、定爵、嚴位、用眾等五篇。
四、《六韜》
《六韜》,舊說姜太公著,應是后人托作,但作者不可考。
是一部集先秦軍事思想之大成的著作,被譽為是兵家權謀類的始祖。
共有文、武、龍、虎、豹、犬等六韜,共六卷,計六十篇。
文韜,包括有文師、盈虛、國務、大禮、明傳、六守、守土、守國、上賢、舉賢、賞罰、兵道等十二篇。
武韜,包括發啟、文啟、文伐、順啟、三疑等五篇。
龍韜,包括王翼、論將、選將、立將、將威、勵軍、陰符、陰書、軍勢、奇兵、五音、兵征、農器等十三篇。
虎韜,包括軍用、三陳、疾戰、必出、軍略、臨境、動靜、金鼓、絕道、略地、火戰、壘虛等十二篇。
豹韜,包括林戰、突戰、敵強、敵武、鳥云山兵、鳥云澤兵、少眾、分險等八篇。
犬韜,包括分兵、武鋒、練士、教戰、均兵、武車士、武騎士、戰車、戰騎、戰步等十篇。
五、《三略》
《三略》,又稱《黃石公三略》,分上、中、下三略,共計3800余字。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張良曾受黃石公一部《太公兵法》,即《三略》。
《中略》中最后一段專門闡述上中下三略的重要作用:
即“上略”設禮賞,別奸雄,著成敗;
“中略”差德行,審權變;
“下略”陳道德,察安危,明賊賢之咎。
人主應該深曉上、中、下三略,故上“能任賢擒敵”;中“能御將統眾”;下“能明盛衰之源,審治國之紀。”此外,人臣應該深曉中略,因為“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所以能“全功保身”。
六、《尉繚子》
《尉繚子》,作者及成書年代有所爭議,現在一般認為成書于戰國,最早著錄于班固的《漢書》(《藝文志》)中。
七、《李衛公問對》
《李衛公問對》,唐朝李靖撰寫,全書共分上、中、下三卷,約一萬余字。內容主要是李靖和唐太宗之間的軍事談論,一問一答,由此成書。
其中上卷有40問答,中卷33問答,下卷25問答,凡98次問答。唐太宗和李靖都久經沙場,唐太宗打下半個李唐江山,李靖號稱軍神,軍事理論和實踐都非常豐富,所以君臣之間的一問一答都是理論加實踐后的再一次理論的探索,極具實踐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