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的種類繁多,名稱也多。魚名一般按形聲法造字,通常發音比較規律,但其中有些字在長期的語言演變過程中,實際讀音和聲旁發生了偏離,導致現代人常由于“見魚念半邊”而產生誤讀的現象。
有些是整個字音都讀錯了。比如:
鯇(huàn)魚,又名草魚。此魚之得名,在《本草綱目》中曾有過言簡意賅的解釋:“……其性舒緩,故名曰鯇。”很明顯,“鯇”是個形聲字,“完”表讀音,義通“緩”。鯇魚常被人們誤讀成“晚魚”。
草魚
鱖(guì)魚,又名桂魚、花鯽魚,為肉食性魚類,以魚類和水生動物為食。唐朝詩人張志和的著名詩句“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贊美的就是這種魚的美味。鱖魚常被人們誤讀成“厥魚”。
鱖魚
鯪(líng)魚,也叫土鯪魚。此魚身體側扁,頭短,口小,背部青灰色,腹部銀白色。鯪魚常被人們誤讀成“棱魚”。
鯪魚
鮪(wěi)魚,俗名金槍魚、吞拿魚,是一種鯖科的海洋魚類。游泳速度快,平均時速約60~80公里,瞬時時速可達160公里。鮪魚的肉色為紅色,這是大量的肌紅蛋白所致。“鮪”字中的“魚”和“有”聯合起來表示“肉食性魚類”。鮪魚常被人們誤讀成“有魚”。
鮪魚
鯛(diāo)魚,俗稱加吉魚,是海洋魚類中的一個大家族,品種多樣,色彩豐富,我國沿海均有產。鯛魚有個特別的本領,那就是變性。鯛魚一般都是一條雄魚帶領十幾條雌魚一同生活,一旦雄魚死去,雌魚中較健壯的那個就會變成雄性,成為新的一家之長。鯛魚常被人們誤讀成“周魚”。
鯛魚
魟(hóng)魚,也叫魔鬼魚,生活在海底,軟骨無鱗,身體扁平,常將身體埋在沙子中伏擊獵物。常見的魟魚有珍珠魟、豹魟等。魟魚常被人們誤讀成“工魚”。
魟魚
還有一類是聲調容易被讀錯。比如:
鰻(mán)魚,別名白鱔、白鰻、河鰻、鰻鱺(lí)、日本鰻,其形似蛇,無鱗,一般產于咸淡交界的水域,具有洄游特性。這種魚的特別之處在于其性別可在環境和密度的影響下改變。當密度高、食物不足時,會變成公魚,反之變成母魚。鰻魚常被人們誤讀成“曼魚”。
鰻魚
魴(fáng)魚,又稱鳊(biān)魚,原產于長江及附屬湖泊,現已移入全國各地的湖泊、水庫放養。大名鼎鼎的“武昌魚”就是魴魚的一種——團頭魴。魴魚常被人們誤讀成“方魚”。
魴魚
鰨(tǎ)魚,屬于鰈形目鰨科,主要分布在歐洲的北海和地中海。它的身體呈鞋底狀或舌狀。最大的特點就是眼位于頭的一側。鰨魚常被人們誤讀成“塌魚”。
鰨魚
鲅(bà)魚,又名馬鮫魚,為重要的海產經濟魚類。鲅魚肉質厚實、刺少、有彈性,味道鮮美。在膠東半島一帶,鲅魚水餃是廣受歡迎的家常美食。鲅魚常被人們誤讀成“拔魚”。
鲅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