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言文中,因為時代久遠與存古崇古原因,經(jīng)常會有一些讀音和現(xiàn)代的讀音不同。我們把文言文中的這種特殊讀音現(xiàn)象稱之為異讀,具體可以分為三類。
這里特別要提醒大家,古今語音不同的概念,在上一篇文章《怎樣學好文言:識通假》中,我已提到通假字與本字字音相同或相近,這種相同或相近似以古音為判斷標準的。
這也不奇怪,這里我想舉出一個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中的句子“天臺一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這里的臺,不得讀作tái,應讀作tāi,這是地名,應根據(jù)名從主人的原則,那里的當?shù)厝嗽鯓咏校覀兙驮鯓幼x。
一、通假異讀1.“被發(fā)文身”中的“被”通“披”,讀pī。
2.“圖窮匕見”中的“見”通“現(xiàn)”,讀xiàn。
3.“不亦說乎”中的“說”通“悅”,讀yuè。
4.“悅懌女美”中的“女”通“汝”,讀rǔ。
5.“暴虎馮河”中的“馮”通“淜”,讀píng。
二、破音異讀1.“封妻蔭子”中的“蔭”應讀作(yìn),而不是(yīn)。在這個成語中通過變陰聲為去聲,使“蔭”的詞性也發(fā)生了變化,由名詞“樹蔭”變?yōu)閯釉~“蔭庇”。
2.夏雨雨人”(有如夏天的雨落在人身上。比喻及時給人幫助和教育)中前一個“雨”名詞“雨水”;后一個雨動詞“下雨”,因此應讀作“yù”。因此雨雪霏霏,不是雨和雪,而是雪下得紛紛揚揚的樣子。
3.“深惡痛絕”和“十惡不赦”中的”惡”讀音并不相同,前一個讀“wù”,后一個讀“è”,一為動詞厭惡,一為形容詞詞兇惡。
三、古音異讀古代的一些專有名詞,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姓氏等,保留古音。
1.“可汗大點兵”中“可汗”是對我國北方部族首領的稱呼,應讀為“Kè?hán”,而不要讀為“kě?hàn”。
2.“單于夜遁逃”中的“單于”是對匈奴族部落首領的稱呼。句中“單于”讀作“Chányú”,而不是dān。同時,這個字做姓氏講時,讀作shàn,如《隋唐演義》上有單雄信。
3.《水滸傳》里有老種經(jīng)略相公和小種經(jīng)略相公,這里“種”是姓氏,讀作chóng,不讀zhǒng或zhòng。
4.“參差不齊”中的“參差”讀作“cēncī”。
5.“口不臧否”中的“否”讀作“pǐ”,意思是貶斥。同樣在“否極泰來”中也讀作“pǐ”,不過意思是壞、惡(運氣)。
6.“郢書燕說”中的“燕”讀作“yān”,意指燕國。
7.“華山論劍”中的“華”應讀作“huà”。
8.《將進酒》(樂府舊題)中的“將”讀“qiāng”。
9.“傳神阿堵”中的“阿”讀作“ē”,“阿堵”六朝人口語,即這、這個。
【注】對于拿不準的字音除翻查《現(xiàn)代漢語詞典》外,還應查看《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