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字花科是人類的菜園子,菜市場若沒有了十字花科蔬菜,簡直好比華語樂壇缺少了汪峰,憾失半壁江山。涉及到的物種只有區區7個:蕓薹屬御三家占大頭,蘿卜屬獨苗兒緊隨其后,還剩下三個小眾蔬菜。
蕓薹屬/Brassica圖1.0白菜型油菜
1、蕓薹/B.rapa,原產地中東,后隨亞歐大陸貿易路線向四周傳播,經印度傳入中國,逐漸成為我國人民最離不開的蔬菜,變種、亞種或品種極為豐富,簡直是包羅萬象。大致可分為4個類型:葉用型、薹用型、根用型和油用型。油用型即白菜型油菜,目前作為油料作物已經式微,栽培面積遠不如歐洲油菜,略過不提。
圖1.1大白菜
圖1.3娃娃菜
圖1.4小白菜
圖1.4雞毛菜
圖1.5青菜
圖1.6紫色型的青菜
圖1.7塌棵菜
葉用型,外觀迥異,千變萬化。白菜/subsp.pekinensis是北方冬季菜市場的“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小白菜、雞毛菜是不同階段的白菜幼苗,娃娃菜是袖珍型白菜;青菜/subsp.chinensis的各地俗名不一,也有叫小油菜、小白菜或“瓢兒白”的;塌棵菜/subsp.narinosa主產南方,葉子以葉鑲嵌的方式貼地生長,葉綠素含量最高,據說霜打后口味更佳。
圖1.8“天津綠”白菜
圖1.9野澤菜/var.hakabura,產地日本
圖1.10小松菜/subsp.perviridis,產地日本
圖1.11水菜/subsp.nipposinica,產地日本
栽培蕓薹源于中東,但各種白菜型蔬菜卻都是在東亞被馴化而來的,說是我國原產也不算離譜(日本也有一些特有亞種或變種)。白菜的出現,使傳統的“青青園中葵”黯然失色,逐漸退出歷史舞臺。蘇東坡盛贊“白菘類羔豚,羅土出熊踽”,認為白菜比羊羔、熊掌亦不惶多讓,但他也只吃過散葉的白菜,像現在卷葉的白菜最早現于在明末清初,他沒趕上。
圖1.12紫菜薹
圖1.13廣東菜心
圖1.14蕪青
薹用型,以花薹為食用部分。著名的有紫菜薹/var.purpuraria和廣東菜心/subsp.parachinensis。前者因含花青素而呈紫紅色,質地脆嫩、清甜無渣,通常炒食;后者以整條白灼為上,老廣尤愛之。根用型即蕪青/subsp.rapa,塊根有點像圓蘿卜,表皮或白或紫,淀粉含量高,口感偏于綿軟,與蘿卜絕不類似,高寒山區用以代糧。
圖2.0羽衣甘藍
2、甘藍/B.oleracea,起源于地中海周邊,南北朝時期傳入中國。甘藍之于歐美,猶如白菜之于我國,在我國人民生活中的地位次于蕓薹,可列為榜眼。其形態變化能力猶勝蕓薹,可分為葉用型、薹用型、莖用型、芽用型、花用型等五個類型,還有一個觀賞園藝變種羽衣甘藍/var.acephala,性耐寒,風雪亦不能奈它何,北方城市街頭花壇常有。
圖2.1正常的卷心菜
圖2.2扁的卷心菜
圖2.3牛心包菜
圖2.4皺葉包菜
圖2.5紫甘藍
圖2.6皺葉甘藍
圖2.7抱子甘藍
葉用型又有結球甘藍和不結球甘藍兩個品種群。前者在國內常見,卷心菜/var.capitata、紫甘藍均屬此類;后者更流行于歐洲,國內也有引進栽培,如愛燙頭的皺葉甘藍/var.sabellica,莫名其妙被譽為中產階級食譜標配之一,其實不太好吃。芽用型即抱子甘藍/var.gemmifera,腋芽形成的小球即為食用部位,一般烤著吃,苦味略重。
圖2.8芥藍
圖2.9苤藍
甘藍系蔬菜多在歐洲育成,薹用型的芥藍/var.alboglabra卻是在中國南方培育出來的。芥藍的莖明顯比菜心更粗,不宜整條白灼,可斜切成片生炒。真正的莖用型是苤藍/var.gongylodes,又名球莖甘藍,公元1世紀在德國育成,其莖膨大成圓球狀,有綠、白綠和紫紅3種色型,質地脆嫩,鮮食腌制兩相宜。這兩種多見于南方,北方偶爾有售。
圖2.10花椰菜
圖2.11西藍花
圖2.12羅馬花椰菜
甘藍的花用型,有花椰菜/var.botrytis、西藍花/var.italica和羅馬花椰菜等。花椰菜的食用部位是由總花梗、花梗和未發育的花芽密集而成的乳白色肉質頭狀體,也有橙、綠和紫等彩色型;西藍花一般呈綠色,由已分化的花蕾組成。羅馬花椰菜更是骨骼清奇,以一種特定的指數式螺旋結構生長,所有部位都是相似體,界面對密恐患者極不友好。
圖3.1芥菜,具體變種品種就不分了,我也認不清
3、芥菜/B.juncea,黑芥/B.nigra和蕓薹/B.rapa的雜交種,起源于地中海周邊,自然擴散至中國后被馴化成栽培作物,最終產生了一系列變種和品種。芥菜是蕓薹屬御三家中的最后一家,地位雖不能與蕓薹、甘藍抗衡,但在我國菜市場上也占有重要席位,只不過在南方的分量更重一些,在北方只能淪為配角。
圖3.2多裂葉芥
圖3.3包心芥菜
圖3.4雪里蕻
葉用型,鮮食葉用芥菜品系主要有:苦菜/var.integrifolia,葉柄基部不膨大、苦味濃烈;皺葉芥菜/var.crispifolia,葉柄基部膨大、苦味較淡;多裂葉芥/var.multisecta,葉片裂成細絲狀,苦味極淡,江浙多食之;以及新品種包心芥菜,葉片脆嫩,幾乎沒有苦味。另有雪里蕻/var.multiceps,葉片厚實,葉柄緊致,通常鹽腌作食用,很少鮮食。
圖3.5芥菜疙瘩
根用型,北有芥菜疙瘩/var.napiformis,南有大頭菜/var.megarrhiza,此二變種均以肉質塊根見長,并沒有特別明顯的區別,現在可能已經合并,統一稱為芥菜疙瘩。供食用部分即地下塊根,鮮食口感味道均不佳,一般用于鹽腌或醬漬,或和蘿卜同切成細絲作辣菜食用。傻大黑粗的“疙瘩咸菜”,北方咸菜缸或咸菜攤常見,即此物也。
圖3.6抱子芥
圖3.7抱子芥
圖3.8榨菜
我國有三大莖用型芥菜。其一抱子芥/var.gemminfera,腋芽肥大脆嫩,以短縮莖為主要食用部分,有淡淡的苦味,可清炒亦可燉煮,說它是芽用型也行。主產西南,以四川為盛,俗名“兒菜”,近年來亦進軍北方市場。其二是聞名全國的榨菜/var.tumida,又名瘤莖芥,莖膨脹,葉柄基部呈高低不平的瘤狀,通常以腌制好的面目出現,勉強算是莖用型吧。
圖3.9筍子芥
圖3.10芥菜薹
莖用型芥菜之三,筍子芥,又名棒菜、芥菜頭,未見于《中國植物志》。其莖部膨大呈肉質棒狀,形態略似萵筍,脆嫩多汁,食法多樣,炒食,涼拌或煮湯均可。我國西南及長江流域栽培較多,尤以四川所產品質最佳。另,《中志》亦未收錄專門的薹用型芥菜變種,但部分地區確有取芥菜花薹食用的習慣,略。
圖4.1歐洲油菜
圖4.2蔓菁甘藍
4、歐洲油菜/B.napus,蕓薹和甘藍的雜交種,性狀偏向于甘藍,主要油料作物之一,各地的油菜花田多是本種,嫩莖葉和花薹亦可作蔬食,但市面上少見。另有變種蔓菁甘藍/var.napobrassica,東北稱“布留克”,江蘇稱“洋大頭菜”,塊根供蔬食,鹽腌或醬漬,又可炒食或煮食,生吃也行。注意,塊根露出地面部位為青紫色,可與芥菜疙瘩、蕪青相區別。
蘿卜屬/Raphanus圖5.1大根
圖5.2青蘿卜
圖5.3紅蘿卜
圖5.4櫻桃蘿卜
5、蘿卜/R.sativus,有研究認為起源于中國北方,但有更多證據證明其原產地更可能是印度及地中海地區,進入中國很早,《詩經》中就有提及。栽培品種極多,在我國至少有1000余種,肉質根的大小形態、質地口感以及表皮顏色各有不同,吃法亦是豐富多彩,可生可熟,可鹽可甜,可炒可煮,可腌可醬,不一而足。蘿卜纓子也能吃,剁碎可作餡料。
圖5.5耙齒蘿卜
小時候買過一套《植物奇觀》,書中提到一個特殊的蘿卜品種“粑齒蘿卜”,如大拇指粗細,筷子般長短,被視為“清心潤肺”的美好湯料;前幾天忽然想起來,查了一下得知正確叫法應該是“耙齒蘿卜”,東莞東坑鎮之特產,又名“菜頭”。據說鮮食味道偏辣,一般陰干存放成“陰菜”后食用,煲湯極鮮甜,美其名曰“東坑人參”。希望以后有機會品嘗一下。
豆瓣菜屬/Nasturtium圖6.1豆瓣菜
圖6.2豆瓣菜
6、豆瓣菜/N.officinale,多年生水生草本,源于地中海沿岸,歐、亞、北美皆有分布,國內從南到北多個省份有野生,唯兩廣地區作蔬菜栽培。食用始于歐洲,傳入中國不過百年左右,故稱“西洋菜”。在珠三角地區是重要的冬春蔬菜,生食、炒或涮火鍋或煲湯都行,有類似芥末的辛辣味,吃起來頗為爽口。北方雖有野生,然菜市場和餐桌不可見。
芝麻菜屬/Eruca圖7.1芝麻菜
7、芝麻菜/E.vesicaria,又名蕓芥、火箭升菜,原產地中海沿岸,2000多年前由古羅馬人馴化為蔬菜,因嫩莖和葉有強烈芝麻香味而得名(東北卻稱之為臭菜),嫩莖葉、幼果可食,種子還能榨油。在國內十分邊緣化,菜市場上難得一見,唯意大利菜館可能會用它在剛出爐的披薩或剛裝盤的意面上做個點綴,地位尷尬,實在是有它沒它都一樣。
此外,薺/Capsellabursa-pastoris有人工栽培,但在多數人眼中它還是野菜,權不收錄。另有辣根/Armoraciarusticana和山葵/Eutremajaponica,國內亦有栽培,然產品屬于青芥辣之類的調料,難入蔬菜之門;像歐洲菘藍/Isatistinctoria、印加蘿卜(瑪卡)/Lepidiummeyenii這樣的經濟作物就更不必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