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記者張聰
“晝晷已云極,宵漏自此長。”又到夏至,白晝最長的一天來了。相比出游踏青的清明,“你吃餃子了嗎”的冬至,生活在21世紀的人們對夏至的風俗顯然更為模糊,遠不如曾選擇在這一天祭神祀祖、互贈折扇、脂粉的古人。
曾經(jīng)的人們?nèi)绾芜^夏至,文獻有諸多記載。而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在武漢,“夏至”擁有一首“限定歌謠”。6月21日,接受極目新聞記者專訪時,湖北省非遺項目“武漢童謠”武漢市級代表性傳承人、湖北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彭翔華提到,在宋代,武漢本地就流傳著與夏至有關的歌謠——《夏至數(shù)九歌》。
夏至什么最受歡迎?
古人專享的痱子粉!
晝長夜短,夏至到來,一年里最熱的時間也即將來臨。
夏至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最早被確定的節(jié)氣。據(jù)悉,早在公元前七世紀,古人采用土圭測日影,由此確定了這一天。
將這個節(jié)氣稱為“夏節(jié)”,“夏至節(jié)”的古代中國人,會在這天祭神祀祖、消夏避伏、吃面條、食粽子,民間有“吃過夏至面,一天短一線”的說法。
“熱得打赤膊”1923年5月下旬,意大利人攝于武漢街頭
其中,消夏避伏最符合夏至節(jié)氣的特點。“不過夏至不熱”,“夏至三庚數(shù)頭伏”的民間說法背后,是古時的婦女在這一天互相贈送折扇、脂粉等物。畢竟《酉陽雜俎·禮異》記載得清楚:“夏至日,進扇及粉脂囊,皆有辭。”
“扇”,借以生風;“粉脂”,以之涂抹,散體熱所生濁氣,防生痱子——這個大概就是古時候的痱子粉了。
而在皇家,從“夏至”開始就可以拿出冬藏夏用的冰消夏避伏了。而且從周代始,歷朝沿用,竟而成為制度。
而在武漢,夏至還擁有只屬于它的“限定歌謠”。值得一提的是,這首名為《夏至數(shù)九歌》的歌謠雖然在多部古籍中都被提及名稱,但其完整歌詞,直到1998年武漢市蔡甸區(qū)文化部門組織出版《蔡甸民間歌謠集成》時,才被一位名叫許禮森的人收錄進去。
苦夏造就“夏至”限定歌謠
“三伏”更香后歌詞險失傳
找到這個答案的,就是彭翔華。接受采訪時他提到,相對于在全國范圍內(nèi)家喻戶曉的《冬至數(shù)九歌》,《夏至數(shù)九歌》在夏季炎熱的武漢流傳最廣。
《夏至數(shù)九歌》最早可追溯到宋代,宋人陸泳的《吳下田家志》,周遵道的《豹隱紀談》中都有提到“夏至九九歌”;明代博物學家、詩人謝肇淛編撰的《五雜俎》也提到了“夏至后九九謠”;清代人杜文瀾編撰的《古謠諺》中有“夏九九歌謠”;明末清初文學家、史學家張岱所著百科類圖書《夜航船》里,《夏至數(shù)九歌》的名稱出現(xiàn)了。
《蔡甸民間歌謠集成》收錄了《夏至數(shù)九歌》
然而,《夏至數(shù)九歌》的歌詞傳承卻出現(xiàn)了意外。彭翔華告訴記者,清代顧鐵卿的《清嘉錄》中已經(jīng)提到,“舊俗有‘夏九九’,今已不傳,但從夏至日起第三庚日為初伏。”他表示,大約是因為三伏天才是一年里最熱的時節(jié),慢慢地,“三伏”的概念在民間蓋過了“夏至”,無人傳唱,《夏至數(shù)九歌》的歌詞就瀕臨失傳。
彭翔華曾在1920年5月武漢書業(yè)公會編輯出版的《漢口商號名錄》附錄《漢口指南》中,發(fā)現(xiàn)過類似《夏至數(shù)九歌》的零星句子,“一九至二九,扇子不離手;三九二十七,冰水甜如蜜”等,但句子中沒有“夏至”。
直到翻閱1998年出版的《蔡甸民間歌謠集成》,他才發(fā)現(xiàn)“夏至入頭九,羽扇握在手;二九一十八,脫冠著羅紗;三九二十七,出門汗直滴……”的完整記載。
他強調(diào),武漢雖然四季分明,但夏天的酷熱悶熱讓人有“長夏、苦夏”的感覺,這或許是武漢能完整保留《夏至數(shù)九歌》的原因。
(圖片由彭翔華提供)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極目新聞”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一經(jīng)采納即付報酬。24小時報料熱線027-8677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