臊子面是西北地區的美食,端午節要到來,陜西等地區往往會吃臊子面。味道真的是不錯。然而這個名字確實讓人困惑。
臊子面中的“臊子”究竟是何物?
臊子其實就是剁好的肉末或切好的肉丁。這種說法由來已久,在《水滸傳》的第三回,霸氣的魯智深忽悠鎮關西所說“奉著經略相公鈞旨,要十斤精肉,切做臊子。”這其中的臊子,指的便是肉丁肉末。在臊子面的***中,將瘦肉和醬料炒在一起,制成特殊的美味。
臊子面為什么叫臊子面?
哨子面是陜西關中地區的一種傳統特色面食。尤以岐山臊子面歷史悠久,以薄、筋、光、煎、稀、汪、酸、辣、香而著名。它的特點是:面條細長,厚薄均勻,臊子鮮香,紅油浮面,湯味酸辣,筋韌爽口,老幼皆宜。
這里的臊子,也就是吃面條的時候在面條上澆的鹵兒。陜西人一般都說臊子,而不說鹵兒。
臊子面是在唐代"長命面"的基礎上發展變化而來的。
《猗覺寮雜記》上說:“唐人生日多俱湯餅,世所謂‘長命面’者也。”唐代詩人劉禹錫有詩云:“余為座上客,舉箸食湯餅。”面條一類的食品,在唐代稱作“湯餅”。劉詩中提及的“湯餅”,就是“長命面”。它是唐朝時款待客人的佳點。相傳,蘇東坡在陜西為官時,特別喜食這種面條,并寫下了對它的贊美詩句:“剩欲去為湯餅客,卻愁錯寫弄獐書。”
民間傳說:
關于"長命面"所以會改稱"臊子面"的事,民間流傳著一個故事:在很久以前,岐山有戶人家娶了一個美貌、聰明、勤快、伶俐的媳婦。新媳婦到婆家的第二天,為全家做了一餐面條,一家人食后無不稱贊面條滑爽鮮美。后來,她的小叔考中了官職,請同窗好友到家作客,便請嫂子為大家做最拿手的面條款待客人,大家吃后都贊不絕口。從此,"嫂子面"就出名了。因為這種"嫂子面"上必須加臊子為澆頭。所以人們也把它稱作"臊子面"。
據史實,臊子肉出現在北宋時期,《夢粱錄》上記載有專門加工出售臊子肉的店鋪。但當時是否已經出現"臊子面",還不得而知。到明代,高濂在《遵生八箋》里記下了"臊子肉面法",所以可以肯定地說"臊子面"至少在高濂寫此書前,就已經問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