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讓學生熟練掌握新學的生字,教師常常會留相應的抄寫作業,而學生們大都不喜歡這類作業。
山西一位小學教師曾在上課時對學生說:“我們學一個新字,就要想辦法記住它。請同學們比一比,看看誰記新單字的辦法好?貢獻好辦法的同學,就可以不做抄寫作業,還可以代表全班去參加年級的書法比賽。”接著,這位教師給出了要學習的新字“器”。一個學生很快舉起了小手:“我編了個順口溜就把它記住了——一家四口,圍著小狗。”大家樂得不行。教師現場的口頭評價是:“你太棒了!今天不用抄寫作業了。明天讓你代表全班參加全年級的書法比賽。要求你用毛筆寫四個‘器’,要寫成大字。”
毛筆寫大字,要求寫得慢、寫得美。教師用書法比賽給這個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學生還滿心歡喜地參與,這就是用好評價的教育智慧。
教師在平時的評價中,往往滿足于手拿一把尺子,按照“題解沒解出來,答案對不對”的簡單判斷就給出了分數。這有道理,但是浪費了很多學習契機和教育契機。比如考試作文,分數就是一個數值,不能包括學生在作文中表達的各種能力的水平和差異,像語言是否流暢,情節是否生動,成語運用是否得當,書寫是否美觀,等等。
為了彌補分數評價的不足,很多教師平時會給學生寫一定字數的評語,但理化生教師卻很少寫這種評語。一個學生的化學成績,可以拆分成很多評價的觀察角度,比如做化學實驗中化學反應的思路分析邏輯性強不強,細節關注到不到位?還可以分析哪部分知識學得更好一些,比如是有機學得更好還是無機學得更好?我們可以選用一個“雷達圖”或“成績向量”作為工具,來表示學生學習的能力取向和個性差異,這就給出了更豐富更精確到位的評價信息。或許這對學生的學科成長更重要。
還可以設計一系列能力的層次拆分,用評價引導學生做自主的能力訓練和提升。比如對學生自己閱讀數學書、學習新概念的評價,可以分成縱向的若干層次:
第一,能大致理解書上說的是什么“事情”。第二,能用自己的語言表示概念所表達的大致意思,如因果關系、條件結論等。第三,能對書上的抽象概念,給出一個具體例子。第四,能用圖形來表達這個概念。第五,能用抽象的符號語言來表達這個概念。第六,能舉例說明這個概念在生活中的應用。第七,能夠結合課本和考試題給出這個概念在哪些地方被使用。第八,能夠給出這個概念被誤用和錯用的反例。
好的評價當然能夠是刻度尺、反光鏡,還應該是鼓風機、揚聲器。不僅是鑒別、分層、分級,還應該是個性特長的張揚表達,在差異中能看到發展機遇。不僅關注學的結果,還要考量教的功效。當然更重要的是,學生和教師都應該培養更積極的評價觀念。先要弄清楚,通過評價要得到什么。
作為教師,通過評價的設計,我希望看到學生的學習水平和學習達成度,我希望看到學生的潛力、個性特長和變化,我希望看到除了學科以外學生還有哪些特長,我希望看到學生能否理解和應用所學的知識……
當我們對評價想得越多,我們能做的事情就越多,我們關注的東西就越多。
或許,剛開始的時候常常不盡如人意,有時還表現出意想不到的評價沖突。但這正是我們改進評價設計的原動力和出發點。下面舉一個我自己教學中的案例。
我在做數學建模活動的時候,要求學生用兩種不同的***,測量學校外一座寫字樓的高度。我預設的評價指標有兩項。一項是使用合理的測量***,對應滿分給40分。給出一種測量***得20分,給出兩種***得40分。還有一項是測量結果的精確度,滿分是60分。如果學生測算出這座寫字樓的高度和目標真實的高度誤差在5%以內,就可以得到優秀50分以上,測量誤差在20%以內可以得到良好40分,30%是及格30分。
這樣的評價方案很好操作。學生去測量并把數據提交上來,我們就可以給每個組一個分數。可真實的過程和結果,使我們大跌眼鏡,出現了許多評價意外。
不少測量組設計了3種以上測量高度的辦法。有的不是用數學***,比如用物理的自由落體,用平面鏡反射,用氣壓表的壓差……怎么給分?
對于同一座樓,全班的測量結果大相徑庭。***一樣,最低測量結果是29米,最高測量結果是450米。這兩組同學就“極端數據結果”展開了積極的反思,發現產生巨大誤差的原因是兩次測角點的測量間距太小。反思后的小組再次測量,就得到了與真實數據很接近的結果。這種主動糾錯、求真求實的過程使他們的收獲遠比其他組多,是不是應該給分?
完成測量后,測量報告體現了學生的很多創意。為了使數據準確,學生們想到了利用周末來學校,重復多次測量以減少數據帶來的誤差,提高測量精度。我們支持嗎?給分嗎?
在測量報告中,學生們不僅給出了測量的結果,還分析了測量誤差產生的原因,提出了測量***在新情境下的應用。比如,中央彩電中心的電視塔到底有多高?發射多少顆同步衛星信號可以覆蓋整個地球?這是逆向思維提出的新問題,面對這些問題和結果,我們如何評價?
還有個別學生交測量報告前,觀察其他同學的結果,然后調整自己的數據,以期能夠得到更好的分數。不依靠實際測量,主觀改動數據的行為是違背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的。對于這種情況是不是要考慮扣分?
最后我們還是要跳出分數和結果的束縛,用課題結題報告會的形式,請每個測量小組匯報該組測量的閃光點、組內每個人的貢獻點、活動完成后的收獲點、過程中與眾不同的創新點。說的學生展示結果、表達收獲,聽的學生參與評價、擴展視野。
我們可以用自己的行動來回答這樣的問題:除了分數,我們還要關注什么?我們想到了:提出問題是否有新意,操作求解是否有創意,合作學習是否有效率,結果呈現是否有特色,反思拓展是否有眼光,自我感受是否有收獲,興趣動力是否有增強,數學素養是否有提高……
事實上,我們就具體的教學內容設計評價方案的時候,就應該思考更上位的教育目標:如何通過評價幫助學生學會學習?如何通過評價幫助學生培養創新意識?如何通過評價鼓勵學生培養批判性思維和問題解決的本領?如何通過評價幫助學生培養合作精神和尊重差異的工作能力?如何通過評價幫助學生學會信息管理和數字媒體的應用?這些都被列為人才所必需的核心素養。
當我們手中的尺子多起來的時候,我們的教學就更活躍了,學生的學習也就豐富多彩了,通過學科立德樹人的目標就變得更鮮活生動了。
(作者單位系北京大學附屬中學)
《中國教育報》2022年03月31日第4版
作者:張思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