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會有人喜歡邋遢鬼,所以就沒有機會去了解內在美。
奧斯卡·王爾德
19世紀最偉大的作家與藝術家之一。
唯美主義代表人物。
19世紀80年代美學運動的主力。
19世紀90年代頹廢派運動的先驅。
這些是從網絡上能查到的關于王爾德的具有代表性標簽的一部分介紹。
而真正知道“王爾德”這個名字,是因為他的一句名言:“只有膚淺的人,才不會以貌取人。”
乍一看這句話的時候,以為他說的是:“只有膚淺的人才會以貌取人。”
但仔細一看,原來他表達的意思正好相反。
這跟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信息完全相悖,我們一直被教育著不能夠以貌取人,因為那樣會顯得你很膚淺。
可王爾德卻說“不以貌取人”才是“膚淺”的人。
我嘗試著把這句話用肯定的語氣來修改,比如“以貌取人不是膚淺的人”或者“有內涵的人,都會以貌取人”等。
但最終還是認為王爾德的這句話,就應該用“只有膚淺的人,才不會以貌取人”來翻譯才能夠真正體現這句話的含義。
你的神態,會“描述”你的精氣神如果細心觀察的話,那么你可能就會發現一個現象。
當你下班乘坐地鐵回家的時候,那些跟你一樣下班擠地鐵回家的人,臉上都能明顯看到疲憊的狀態。
而那些玩兒了一天坐地鐵回家的,雖然也很累,但明顯臉上的精氣神狀態都會不一樣。
所以每個人的精氣神都會在你的神態里或多或少的顯現出來,就是說看一個人的“外貌”,不應該僅限于五官或者顏值,而應該還要包含了精氣神、言行舉止等等。
能夠細心觀察到這些細節的人,自然不會是“膚淺”之人。
就好像我們回到家,家人看到我們的精氣神不好時,會對于發出關心的問候。
當我們上班時,老板會根據你的精氣神來判斷你是否具有高效的工作狀態。
這些都是“以貌取人”的典型案例。
甚至更細心一點的人,還能從一個人的言行舉止、精神狀態、甚至外貌特征來大致看出一個人的生活狀態、氣質等差別。
沒有人會喜歡邋遢鬼,因此就沒誰去了解你的內在美之前在網上看到過非常多視頻,說是讓一個人喬裝打扮得衣衫襤褸的做一些任務。
表面上是想要探尋大家“真善美”的一面,但歸根結底其實還是在“以貌取人”。
為什么這種視頻能夠激發人們內心的“善良”?還不是因為外貌特征給了這些“演員”們假設了某種生活現狀。
人們發自內心的“善意”,并非是來自他們對這個“演員”的真實現狀的了解,而是僅靠“外貌”或者“打扮”的外表來作出的判斷。
他們從“外表”就已經做出了自己內心認同的判斷,所以就會直接失去探尋事實真相的想法——因為他們會覺得這樣不尊重人。
這難道不算是“以貌取人”嗎?
那你能說這些作出善良之舉的人是膚淺的人嗎?
往往我們很喜歡用“以貌取人”來評價一個人只看到表象,而看不到事物的本質。
但自己卻又常常做出一些“以貌取人”的舉動來。
舉個例子,在相親的時候如果你穿得邋里邋遢的,那么你的相親對象往往并不會跟你有更深入的交流和溝通。
也就是說,因為你的“邋遢”,所以失去了別人了解你內在美的機會。
你的形象魅力,在一定程度上會決定你的職業生涯美國有一位著名的形象設計師曾經做過一個測試,他采訪了100家大型集團總裁。
測試關于“形象魅力”的影響,結果是:
97%的總裁認為,展示出自己形象魅力的人會獲得更多的升遷機會;
95%的總裁相信,不合適的穿著會使面試者更容易遭到淘汰;
93%的總裁表示,絕不會用不懂穿著的人做自己的助手。
當人們第一次與某人或物相接觸時,會留下深刻印象。
“第一印象”最先輸入的那些信息,作用最強,持續的時間也很長,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對于事物整個印象產生的作用更強。
而第一印象,50%以上是由你的外貌造成的。
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被稱之為:首因效應——也就是第一印象效應。
通俗意義上來講,就是“先入為主”的意思。
無論是我們去面試,還是在職場上拼搏,形象管理永遠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技能。
越是有能力的人,或者越是有氣質的人,往往越注重個人的形象管理問題。
正所謂“相由心生”,一個人的情緒、個性、神態會在你的面部肌肉上留下痕跡,經年累月,就變成了你的面孔。
心理研究其實也應證了這種說法:相貌不是天然生就的,而是長期的心理與行為的修煉在臉上的投射。
你的衣品、你的外貌、你的精氣神等,綜合起來就形成了你的“形象魅力”。
這種形象魅力,往往會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你的職業生涯發展。
據研究表明:形象魅力值越高的人,升職加薪的幾率也會越大。
這些都是典型的“以貌取人”的證明。
真正的高手,往往能從“表象”看到本質我們常說,一個高人能夠從“表象”看清事物的本質。
而一直以來我們也在這么鍛煉自己的思維或者能力,希望自己也能夠透過現象看本質。
可要看到本質的前提,還是需要先看到現象或者表象的東西。
表象是本質的外在表現形式或者載體,本質是內核。
要是我們不“以貌取人”,就等同于丟棄了“表象”,連本質的載體都沒有了,憑什么說自己能夠看到本質呢?
這就是無稽之談。
而王爾德所說的“只有膚淺的人,才不會以貌取人”,不就是在說那些每天把“不以貌取人”掛在嘴邊,但自己卻又一直在干著“以貌取人”的事情的人是膚淺之人嗎?
有句古話叫“看云可知天氣,相貌能取人品”。
真正有內涵有深度的人,是可以通過你的相貌來看清你內心深處所隱藏——實際上又無處可藏——的內在本質的。
一個人的“美”,是來自修養、涵養、自律、善良、寬容等內在的綜合素養所映襯出來的。
我們常常在看電視劇的時候,會從一個人的外貌來判斷這個人是“反派角色”或者是“正派角色”。
并被他們的角色演繹帶動著自己的情緒波動。
可現實中,我們卻又告誡自己不要以貌取人。
這是違背人性本能的,也是不符合心理學第一印象效應的。
不以貌取人,才是真正的膚淺行為。
最后,借用劉嘉玲說過的一句話作為本文的結尾:
“女人的美麗,從來都是慈悲、寬容、內心強大和對自身認識進化提升的過程。”
我是知陽,感謝閱讀。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