巖蔥
來源產(chǎn)地為蘭科植物棒葉鳶尾蘭的全草。
全年均可采。鮮用或切段曬干。
附生于海拔1200-1500m的林中樹上或巖石上。
分布于江西、貴州、云南。
別名樹蔥、老鼠尾巴
【原形態(tài)】棒葉鳶尾蘭,多年生附生草本,高15-16cm。莖很短,具4-5片葉。葉兩側(cè)排列,線狀圓柱形,肉質(zhì),長7-20cm,粗5-7mm,常稍弧曲,基部具關(guān)節(jié)。
穗狀花序常短于葉,具多數(shù)密集的小花;小苞片披針形,邊緣嚙蝕狀,常比花長;花白色或淺綠色;萼片卵形,近等大,長約1.2mm;花瓣線狀長圓形,比萼片窄得多;唇瓣長約2mm,3裂,中裂片遠(yuǎn)大于側(cè)裂片,邊緣流蘇狀絲裂,裂絲長達(dá)1mm。花期夏季。
性味功效《全國中草藥匯編》
辛、微苦,溫。
散瘀止血。外用治骨折,外傷出血。
鮮品配合其它藥搗爛外敷或研粉撒傷口。
《中藥大辭典》
辛微苦,溫。
消炎,利尿。治骨折,外傷出血,白淋。
《中華本草》
辛;微苦;涼
歸腎;膀胱經(jīng)
清熱解毒;散瘀止血。主支氣管炎;肺炎;肝炎;尿路感染;中耳炎;瘡癰;骨折;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搗敷或研末撒。
【注意】孕婦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