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西口》雖是首源于山西河曲的地方民歌,卻紅遍了大江南北,經久不衰;《走西口》唱的,雖只是一對新婚夫婦生離死別的情景,詮釋的卻是山西人四百余年的遷移史、創業史、辛酸史。
為什么要走西口?自發的走西口發生于清朝。山西由于處在黃土高原,土地貧瘠,時常干旱,環境惡劣,吃不飽飯的山西人不得不無奈地把目光移向更廣闊地地方,開始向外挪動腳步,其中內蒙草原由于緊鄰山西,地廣人稀,成為好多人的首選。
西口在哪里?在今天的山西省朔州市右玉縣西北部,有個地方叫殺虎口,從那里一路向西就可以到達草原,天長日久,口口相傳之下,走殺虎口便成了今天所說的走西口。
走西口的路線是什么?走西口的,不僅僅是山西人,還有陜西人、河北人等。大致路線是:從山西中部或北部出發,一路向西,到殺虎口,進入蒙古草原;若向東的話,則是經過大同、張家口出關進入蒙古。
當年走西口情形如何?為了生存,人們不得不背井離鄉,長途跋涉,到外尋求活路。每年三四月,男人們往往成群結隊,集體走西口。黃河渡口邊上父母送子,妻子送夫,妹妹送哥的隨處可見,其景極為悲涼。
走西口者一路上,饑餓、疲憊、疾病自不必說,沿途還有不少的劫匪,因此,并不是所有人都有機會走到終點,有的甚至客死他鄉。
走西口帶來些什么樣的影響?總體上,走西口促進了內蒙古中西部地區與內地的交流,增強了蒙漢感情。
更為直接的看得見的影響是,“晉商”從此登上歷史舞臺。
民歌走西口所訴的具體情形怎樣?主人公是一對新婚夫婦生離死別的情形,哥哥因謀生不得不撇下妹妹,前去走西口,妹妹在家一方面要承擔家庭重擔,另一方面又感到相逢遙遙無期,更怕話得多了讓哥哥在外牽掛更多,千言萬語只好咽回肚里,說幾句叮囑的話,含淚送哥哥哥上路,二人無奈、無助、思念、牽掛、淚別的場景,無不令聽者心碎。
從細微處刻畫人物心理,是這首歌的一個顯著特點。“手拉手”“走大路”“緊緊拉袖”“盼白頭”幾處細節,讓一位雙眼含淚、難舍難分、欲言又止、牽腸肚的女人躍然于前,心酸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