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綱:如來佛是韓國人;耶穌是韓國人;孫悟空是韓國人!世界上是我們的也是你們的但最終是韓國人的!
于謙:那中國人發明了什么呀?
郭德綱:中國人發明了韓國人!
如老郭所說,以前在胡說八道吹牛逼的領域,中國人還真是不如韓國人,但時代不同了,如今厲害了,中國人大有后來居上之勢,不僅發明了韓國人,還發明了“英文是剽竊中文的產物;英國人源于湖湘”,甚至“耶穌是中國人”。
吉林學者宮玉海教授對《山海經》等古籍進行了多年的認真研究和考證后,最近提出一個堪稱“石破天驚”的新說:耶穌并非只是宗教或神話的人物,而是實有其人:他就是中國上古時期“五帝”之一的顓頊;他死而“復活”后,回到了中國;其墓葬則在吉林省扶余縣。
而基督教上的耶穌則是以顓頊為原型重新塑造的。歷史上是否真有耶穌其人,因史料不足,眾說紛紜,世界上至今沒有一致看法,成為世界未解之謎。
宮玉海說:“西方有一種說法:‘宗教上的基督,歷史上的耶穌’。其實應改為:宗教上的耶穌,歷史上的顓頊。”這一新說,對揭開這個謎帶來了希望之光!宮先生的這一觀點發表在《〈山海經〉與中國文化論文集》(第三輯)中,并在不久前在東北舉行的一個山海經國際學術探討會上引起轟動。
顓頊出生地點和耶穌一致
宮教授說,基督教的創始人耶穌的原型,乃是“五帝”中順序排第二的顓頊(音“專須”,又讀“瑞須”)。他是軒轅黃帝之孫,少昊之侄兒,其父是“降居弱水”的昌意。
史書說:(昌意)“娶蜀山氏之女曰昌仆,是為女樞,……生帝(指顓頊)于若水”。宮玉海說,根據專家研究,“若水”即為“西方之水”(如《山海經》和其它古籍所載:“若木”即“西方之木”)。由此可見顓頊生于西方。后來他的領地封在扶余,為高陽之國,方圓三百里。這和基督教所稱耶穌生于巴勒斯坦的伯利恒是一致或至少相似的。
語言學上的證據:顓頊即耶穌
宮玉海說,語言是考古的活化石。從古代語言學的角度看,顓頊和耶穌其實是同一個名字。
一方面,根據古漢語中“四通”之法,“顓頊”又讀作“瑞須”;而“書”、“穌”也讀作“須”;所以“顓頊”又可讀作“瑞穌”。另一方面,“耶穌”在古希臘文中為Jesous,翻譯成漢語為“約書亞”。宮先生在“中華文化中心說”中論證古希臘是顓頊之子“伯鯀”的封地,所以伯鯀和其后代對先王顓頊尊稱為“顓頊爺”,也是很自然的。
如人們現在仍尊稱“開天劈地”的***為“盤王爺”,尊稱關羽為“關老爺”。在古音中,“亞”、“爺”讀音相通。如伯鯀的兒子是治水的大禹,他生于西方(古希臘),封地在山東。現在的山東方言中仍稱“讀書”為“讀須”。所以“顓頊爺”與“約書亞”其實是一回事。因此,從古代語言學的角度分析,古希臘語中的“約書亞”(耶穌)其實就是顓頊。
按照上古時代“一昭(東方)一穆(西方)”、“一幽(北方)一明(南方)”的培養、選拔接班人的原則,少昊(居東方)之后,應由其弟、居西方的昌意的大兒子顓頊接任帝王位。據宮玉海分析,因為同居西方的古羅馬人是黃帝重孫子,他們認為有權接班,所以千方百計不讓顓頊接班,采取了“寧可錯殺一千,也不漏網一個”的極端措施,把當地與顓頊同時出生的嬰兒全部殺死。
但顓頊被人們藏匿起來而獲救,他因此得名顓頊。后來的基督教中耶穌的故事,很可能就是以這段歷史為原型的。“顓頊”與“拽恤”同音,也有“拯救”之意,但他并不是“救世主”,而是“被拯救”的意思。
猶太人根在中國西北
據宮教授研究,不僅古希臘、古羅馬文化和中華文化同宗同源,而且猶太人本身就是從中國遷走的,猶太文化因此上和中華文化也是相通的,可稱“近親”。西方的世界史專家也認為猶太民族是東方民族,他們經過幾個世紀的西遷,于前11世紀從兩河流域遷到中東,并在巴勒斯坦地區建立了“以色列猶太國”,但該民族在此之前來源不祥,但承認他們是東方民族。
宮教授研究發現,猶太人的起源在中國,應在中國尋根。他們是炎帝神農氏之后,姜姓,封于邰(今陜西省武功縣一帶),所以號“有邰氏”(“猶太”即是“有邰”)。其地應在今河南偃師一帶。那一帶,也是帝嚳時的首都,稱為“西亳”(音“伯”)。公元前26世紀,堯執政時,舜又把“有邰氏”封到“ 來 ”(其地在陜西武功一帶)。這可能是猶太人又自稱“西伯來”(即“西亳 來 ”人)的原因吧?
“這一家族于公元前15至14世紀(夏代)開始西遷,經過幾個世紀,于公元前11世紀達到中東。這和世界史上所記載的猶太民族西遷在時間上也基本吻合。
國內也有許多學者把中華文化和猶太文化做了比較,也發現有許多相似之處,這也為猶太人來源于上古中國提供了一個佐證。例如,從宗教信仰上看,人信仰上帝耶和華;而中國人特別是在帝嚳時代,對上帝的崇拜是特別虔誠的。“上帝”一詞,在我國古已有之,而且是上古人民崇拜的神。帝嚳的“嚳”字,古讀 go,與英語的中的god(上帝、圣人)相同。
顓頊死而復活與耶穌復活故事一致
宮玉海說,“死而復活”在事情,顓頊與耶穌身上都曾發生過。而據考證,在世界歷史上,“死而復活”的著名人物只有顓頊;宗教史上也只有耶穌一人。這難道僅僅是一種巧合么?《山海經。大荒西經》里這樣記載:“風道北來。天乃大水泉。蛇乃化為魚,是為魚婦。顓頊死即復穌。”
“泉”指源泉。這兩句話說的正是《圣經》中所說的大洪水的故事,是說洪水是從西方發源的。“蛇乃化為魚”,是指當地居民由蛇圖騰轉化為美人魚圖騰。“魚婦”按古音與“以埽”相通,“以埽”即以色列:“魚婦”也可以看成是美人魚。我國長江中就有“美人魚”(《夢溪筆談》等古書記載),而美人魚圖騰是波蘭人(即古籍中的“亳人”)的圖騰,猶太人也來自于“亳”,所以很可能也是以美人魚為圖騰的。這句話是說猶太人從東方西遷之后,統一為以色列國,并由蛇圖騰轉變為美人魚圖騰。
這一段話語言雖簡練,但所記述的內容明顯是西方也就是中東地區的一段歷史。因為“顓頊復活”應是一個重大的歷史、宗教課題,所以很可能當時就已成為人們慶祝的一個盛大節日──復活節。對如此重大的事件,作為上古博物志的《山海經》一書有所記載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后來基督教中的“復活節”則很可能是以此為藍本。
扶余──顓頊之領地和歸宿
《山海經》中有三處提到顓頊葬于扶余。《大荒北經》說:“東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河水之間,附禺之山。帝顓頊、九嬪葬焉。”《海外北經》說:“務隅之山,帝顓頊葬于陽,九嬪葬于陰……”《海內東經》也說:“鮒魚之山,帝顓頊葬于陽,九嬪葬于陰,四蛇衛之。”
世界著名神學家、德國的霍爾根。凱斯頓在其《耶穌在印度》一書中堅信:耶穌“復活”之后,經過克什米爾逃到了印度。宮玉海認為,耶穌(顓頊)“復活”后回歸東方是可信的,但不是到了印度。因為他“復活”之后最大的可能是回到中國。因此《山海經》中所說顓頊葬在扶余(故國),也是完全可能、并有跡可尋的。另有一些古籍記載,顓頊死后葬在“濮陽”,傳統觀點認為是今河南省的濮陽。宮玉海說,“濮陽”應為“濮水之陽(南)”,也就是將扶余地方。因為扶余的北松花江,在《山海經》中原叫“濮水”(有卜奎地名為證),“濮陽”就是“”濮水之陽(南)“。這和《山海經》中的記載也是一致的。
“圣誕節”應為“眾圣之誕”
現在基督徒們所普遍過的12月25日“圣誕節”,到底是不是耶穌誕辰之日呢?
宮玉海教授認為,耶穌(顓頊)的誕辰有可能是在12月25日,但更準確地說,“圣誕節”不僅僅是“顓頊之誕”,更應是“眾圣之誕”。據了解,西方對這一天到底是不是耶穌的誕辰之日也還沒有搞清楚。我國一些專家則認為,現行的“圣誕日”是后人推定的。
至于給孩子們送禮物的“圣誕老人”原型,宮玉海也有新說:地處北極圈附近的格陵蘭人,基本是赫哲人(愛斯基摩人,按古音可讀“赫哲”)。也就是前面所說的代替扶余人為“冬官”的“華渚人”。現在西方學者也認為“圣誕老人”和白雪公主是格陵蘭人,而格陵蘭人即是中國古籍中所記載的“丁令人”。
宮玉海說,這些身為“冬官”者規規矩矩聽命于中央帝國,在北極圈地區生活。但按規定,每年冬天他們都要趕著馴鹿拉的車,給作為“天下共主”的中央帝國統治者進貢送禮。后來,因為各種條件所限(強大起來的丹麥、英國人等半路打劫),本該送給中國統治者的禮物截下。后來,這段往事中的格陵蘭人逐漸演化成今天專給小朋友送禮物的“圣誕老人”。由于年代久遠,“圣誕老人”的故事,中國人已經淡忘了。
到這里不得不說兩句了,以后各大洲各語種的語言學家再發明什么新詞匯,能不能互相商量商量,別再讓我們這些磚家用對比發音法來牽強附會了,Go就能往GOD上聯系,如果從發音來看Go和狗有什么區別,豈不是更中國,更chinese?
求求你們了大濕,別再折磨屁民們脆弱的自豪感了,神經斷了是要出人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