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節選自北京大學通選課程《愛的心理學》蔣涵宇、劉雨欣、王佳曦的小組作業。指導教師為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李同歸老師。大多數圖片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學生們所有。如需要轉載,請聯系本專欄。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一見鐘情”效應在親密關系中的作用與影響
蔣涵宇北京大學法學院
劉雨欣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
王佳曦北京大學經濟學院
【摘要】“一見鐘情”是一種在交往中普遍存在的心理現象,這種現象在社會心理學中被描述為首因效應。它主要指交往雙方形成的第一次印象對今后交往關系的影響,即“先入為主”帶來的效果。本文以親密關系中的“一見鐘情”效應為出發點,探索這種現象背后的成因以及其可能的影響因素,并對一見鐘情可能造成的影響進行了初步探究。
【關鍵詞】首因效應;親密關系;社會影響
一、首因效應的概念與現有分析
(一)首因效應的概念
首因效應、又稱優先效應、第一印象作用,它是指交往雙方形成的第一次印象對今后交往關系的影響,也即是“先入為主”帶來的效果。首因效應最早于1946年由社會心理學家所羅門·阿希(SolomonE·Asch)通過實驗發現,并由心理學家洛欽斯(A.S.Lochins)于1957年進行了進一步的探索與研究。
為了探究首因效應是否存在,洛欽斯設計了一個精巧的比照實驗。在實驗中,他杜撰了一位名叫詹姆的學生的生活故事,并在甲、乙兩組材料中將詹姆描述成了性格完全不同的人,接著,他將實驗材料分給ABCD四組水平相當的中學生進行閱讀,并在之后讓這些中學生對詹姆的性格進行評價。其中,A組學生按照先甲后乙的順序閱讀,B組的閱讀順序與前者相反,而C組只讀甲故事,D組只讀乙故事。
實驗結果證明了“首因效應”的存在:A組中有78%的人認為詹姆是個比較熱情而外向的人,B組有82%的人認為詹姆是個冷淡而內向的人,而C組有95%的人認為詹姆外向,D組有97%的人認為詹姆內向。ABCD組學生對詹姆印象的差異表明交往時產生的第一印象確實會對今后的交往關系產生影響,盡管這些印象并非總是正確。
(二)對首因效應的現有分析
自從首因效應被發現后,有許多心理學家對首因效應可能的成因進行了分析,其中較有影響力的解釋可以分為以下四種。
1.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論
弗洛伊德所主導的古典精神分析理論認為,人們在嬰幼兒時期對父母的情緒體驗對其之后的擇偶選擇會造成一定影響。在性蕾期(3-6歲)這一階段,兒童的動欲區逐漸由***區轉移到性器區,他們的行為開始有了性別之分,并開始產生有關于父母的情緒沖突,即男孩的俄狄浦斯情結和女孩的厄勒克特拉情結。而當兒童長大后,這種情緒被壓抑,卻并沒有消失,仍會在我們的擇偶行動中體現出來,其具體表現便是我們會更多的選擇與父母親相似的人進行交往,即表現出對某位與父母相似之人的“一見鐘情”。
2.分析心理學理論
原型是指我們經歷過的概念模型,例如對于“律師”這個概念的印象來源于生活中接觸過的律師的含義。根據分析心理學創始人榮格的理論,男性和女性的心中均存在著異性的意象,分別被稱為阿妮瑪(Anima)和阿尼姆斯(Animus),這是人類祖先在漫長的與異***往生活的經驗中所形成的,在保證兩性和諧相處中具有重要的生存價值。
根據這種理論,尋找伴侶的過程就是人們把自己腦海中對異性的原始意象投射到對方身上的過程,而對方與自己腦海中原型的匹配程度越高,就越可能在一開始得到青睞,即所謂的“一見鐘情”。
3.認知圖式理論
圖式是指鏈接到一些適應性功能的知識結構。這種理論認為人們會把自己所傾慕的對象的特征儲存在大腦中,形成一張“愛情圖表”。這張圖最早受父母影響而形成,并會在人的成長過程中不斷由外界因素進行修正與補充。舉例來說,看過《來自星星的你》后覺得“都教授”是理想愛人的化身;看過《我的機器人女友》之后可能會對與“機器人女孩”相似的人產生好感。人們身處的環境不同,生長經歷(比如看過不同的愛情連續劇,生活中曾受到特定樣貌異性的幫助等)不同,所形成的對“意中人”的概念就不同。這樣,當生活中遇到符合理想的人物時,便會產生“一見鐘情”現象。
4.社會認知理論
這種理論認為一見鐘情是由于第一印象和暈輪效應綜合作用的結果。
暈輪效應又稱“光環效應”,指在人際知覺中所形成的以點概面或以偏概全的主觀印象。人們在交往認知中,對方的某個特別突出的特點、品質會掩蓋人們對對方的其他品質和特點的正確了解。這種理論對“一見鐘情”的解釋是,如果在初次見面時對方的某一方面非常突出,給自己留下了良好的第一印象,暈輪效應便會加重這種印象,使我們對對方的其他方面也產生較好的印象,這樣我們就會更愿意加深與對方的交往,就產生了“一見鐘情”。
二、針對首因效應的調查設計與數據分析
(一)調查設計
1.問卷設計
為了分析親密關系中的“一見鐘情”現象,我們設計了一見鐘情現象調查問卷。問卷問題分----為以下5個部分:1)年齡/性別對首因效應的影響;2)個人性格對首因效應的影響;3)一見鐘情者與人們心中“理想型”的相似程度;4)外部環境對發生一見鐘情造成的影響;5)一見鐘情對情侶戀愛體驗的影響。
2.樣本基本數據本調查問卷共收到答卷146份,經初步篩選后得到有效答卷143份。有關這些答卷的基本信息匯總如下:
圖1:答卷人的總體性別分布等基本情況
(二)結果分析
1.首因效應的性別差異
通過對答卷的分析,男女生在是否體驗過一見鐘情這一問題上的回答差異如表1。結果表明不同的性別對于是否體驗過一見鐘情不會表露出顯著差異性,也就是說,男女在是否會產生一見鐘情現象這方面差別不大。
表1首因效應的性別差異
2.首因效應的性格差異
在問卷中,還設計了一道題目,探討不同性格的被試之間產生一見鐘情效應。結果見表2。Pearson相關分析的結果顯示:
“是否體驗過一見鐘情”和“我是一個非常感性的人”之間的相關系數值為-0.084,p=0.320;與“我很依賴我的直覺之間”的相關系數值為-0.125,p=0.137;和“我是一個活潑的人”之間的相關系數值為-0.108,p=0.197;和“我是一個有探索精神的人”之間的相關系數值為0.0138,p=0.100,以上這些因素與“是否體驗過一見鐘情”之間的相關均沒有達到顯著性水平;但“我思維非常敏捷”和“是否體驗過一見鐘情”之間的相關系數值為-0.216,p<0.01,存在顯著的負相關。
表2:對首因效應的性格差異的Pearson分析表
3.“理想型”戀人的來源
通過對問卷的分析,理想型的來源結果見表3和圖2。
表3對理想型來源的結果
圖2:理想型來源的柱狀圖
4.“理想型”具體特征間的相似之處
通過對問卷的分析,“理想型”具體特征間的相似之處見表4和圖3。
表4:對理想型具體特征的分析表
圖3:理想型具體特征的柱狀圖
針對表中數據使用卡方擬合優先度檢驗進行分析。由表中可知,擬合優度檢驗呈現出顯著性(chi=61.885,p=0.000<0.05),意味著各項的選擇比例具有明顯差異性,可通過響應率或普及率對比差異性。具體來看,人們更傾向于認為將“言語談吐、行為舉止、性格”這三項作為判斷一見鐘情的對象與自己的“理想型”是否相似的特征。
5.其他因素對一見鐘情的影響
通過對問卷的分析,其他因素對一見鐘情的影響,結果見表5至表7.
表5:一見鐘情其他影響因素的匯總表
表6:對影響一見鐘情的其他因素的方差分析
表7:對影響一見鐘情的其他因素的效應量分析
從表5可以看出:我在“一見鐘情”時,對方的外貌(包括服飾、妝容)處在一個非常完美的狀態,我在“一見鐘情”時,對方管有意或無意給我一些積極的心理暗示(如對視、微笑等),我在“一見鐘情”時,本身也正處于一個令人偷悅的環境中(如很好的天等),我在“一見鐘情”時,本身也正處于心跳加速的狀態中(如正在運動或者恐高人士站在高處),我在“一見鐘情”時,與對方的空間距離很近共5項的最值(最小值/最大值)超過平均值3個標準差,這說明數據波動較大,相對平均值,使用中位數描述整體水平更適合。
通過分析表6、表7可以得到,利用方差分析,對方曾有意或無意給我一些積極的心理暗示(如對視、微笑等)、本身正處于一個令人愉悅的環境中(如很好的天氣等)、本身也正處于心跳加速的狀態中(如正在運動或者恐高人士站在高處)這3項不會表現出顯著性(p>0.05),意味著這三項并不是一見鐘情的顯著影響因素。另一方面,對方的外貌(包括服飾、妝容)處在一個非常完美的狀態、與對方的空間距離很近這2項呈現出顯著性(p<0.05),意味著這兩項對一見鐘情的影響較大。
對這兩項因素進行進一步分析,在“一見鐘情”時,對方的外貌(包括服飾妝容)處在一個非常完美的狀態呈現出0.05水平顯著性(F=5.845,p=0.017),以及具體對比差異可知,選擇“是”的平均值為4.62,明顯高于選擇“否”的平均值(3.93)。對于在“一見鐘情”時,與對方的空間距離很近呈現出0.05水平顯著性(F=6.603,p=0.011),以及具體對比差異可知,選擇“是”的平均值為4.49,明顯高于選擇“否”的平均值(3.73)。
6.由一見鐘情所產生的戀情的維持時間以及年齡/性別對其的可能影響
問卷調查得到的結果見表8和表9。
表8:一見鐘情的感情的維持時間
表9:年齡及性別對一見鐘情維持時間的影響
由表8可知,在有過一見鐘情經歷的人之中,感情關系維持了1-3年的人所占比例最大。而表9則顯示出性別、年齡這兩個因素不會對一見鐘情的感情的維持時間長短產生較大影響。
7.對“一見鐘情”的正面看法如何影響情侶在后續交往中對彼此的看法
本部分調查問卷探究的問題是,當人們因為“一見鐘情”而最終確立情侶關系后,當初對彼此間的積極看法是否會隨著對雙方了解程度的逐漸加深而發生改變,而如果情侶間的關系在后續發生惡化的話,這種惡化又是否與當初對彼此不甚客觀的“第一印象”有關。經過問卷調查得到的結果見表10和表11.
表10:對數據的Pearson相關性分析
表11:對結果的線性回歸分析結果
由表10可知,我對“一見鐘情”的對方有很多美好的想象和正面的期待、與我會在交往過程中主動尋找與對方的相似之處之間、在交往過程中,當我發現對方與我想象得不一樣的時候我會感到很失望、這種失望的情緒會讓我逐漸不想要繼續了解對方這三者之間的相關系數值分別為0.376、0.354和0.167,顯著性水平分別為0.01、0.01和0.05。分析結果表明我對“一見鐘情”的對方有很多美好的想象和正面的期待與后三者之間均存在顯著的相關性。
對數據進行線性回歸分析。首先,針對模型的多重共線性進行檢驗發現,模型中VIF值全部均小于5,意味著不存在著共線性問題;并且D-W值在數字2附近。因而說明模型不存在自相關性,樣本數據之間并沒有關聯關系,模型較好。最終具體分析可知:①“在交往過程中主動尋找與對方的相似之處”的回歸系數值為0.315(t=3.450,p=0.001),意味著在交往過程中主動尋找與對方的相似之處會對我對“一見鐘情”的對方的美好想象和正面期待產生顯著的正向影響關系;②“在交往過程中,當我發現對方與我想象得不一樣的時候我會感到很失望”的回歸系數值為0349(t=2.972,p=0.003),意味著在交往過程中,當我發現對方與我想象得不一樣的時候我會感到很失望會對我對“一見鐘情”的對方的很多美好想象和正面期待產生顯著的正向影響關系;③“失望情緒會讓我逐漸不想要繼續了解對方”的回歸系數值為-0.094(t=-0.944,p=0.347),意味著失望情緒不會對我對“一見鐘情”的對方的美好想象和正面期待產生影響關系
8.情侶對戀愛關系中“親密、***、程度”的重要程度的看法
情侶對戀愛關系中“親密、***、程度”的重要程度的結果見表12和圖4。
表12:情侶對“親密、***、承諾”重要程度的看法
圖4:“親密、***、承諾”所占權重值
對上表采用AHP層次發研究(計算***為:和積法),分析得到特征向量為(1.284,0.874,0.841),并且得到3項對應的權重值分別是:42.809%,29.149%,28.043%。可以看出,情侶間對“親密”的看重程度就高,對“***”和“承諾”的重視程度大致相仿。
9.對一見鐘情效應的因子分析
在進行因子分析之前首先對實驗數據進行了KMO和Bartlett的檢驗(檢驗結果如表13所示),分析得出KMO=0.786,滿足因子分析的前提要求,意味著數據可用于因子分析研究。以及數據通過Bartlett球形度檢驗(p<0.05),說明數據研究適合進行因子分析。
表13:對數據的KMO和Bartlett檢驗
表15:旋轉后的因子荷載系數表格
首先進行實驗因子的提取,由表13可知,一共提取出3個因子,特征根值均大于1,此3個因子旋轉后的方差解釋率分別是29.417%、20.197%、16.745%,旋轉后累積方差解釋率為66.360%。
然后利用3個因子,對問卷調查得到的數據進行分析。首先,觀察表15可知,所有研究項目對應的共同度值均高于0.4,意味著研究項和因子之間有著較強的關聯性,因子可以有效的提取出信息。
因子1主要包含的項目:我在“一見鐘情”時,對方的外貌(包括服飾、妝容)處在一個非常完美的狀態、我在“一見鐘情”時,對方曾有意或無意給我一些積極的心理暗示(如對視,微笑等)、我在“一見鐘情”時,本身也處在一個令人愉悅的環境(如很好的天氣)內、我在“一見鐘情”時,本身也處于心跳加速的狀態中(如正在運動或者恐高人士站在高處)、我在“一見鐘情”時,與對方的空間距離很近。
因子2主要包含的項目:我思維非常敏捷、我是一個活潑的人、我是一個有探索精神的人。
因子3主要包含的項目有:我是一個非常感性的人、我很依賴我的直覺。
三、針對首因效應的訪談(舉例)
完成問卷調查后,為了進一步豐富我們的研究內容,我們從參與問卷調查的回答者中選取了幾對情侶進行了進一步的采訪,以下是我們對其中一位男生(25歲)的采訪內容。
Q1:在認識女朋友之前,你心中存在一個較為具象的理想型嗎?
A1:沒有很具象,只是想過說這個女孩子要有獨立的能力,別的沒有一個具象的標準。外貌不能丑。性格還真沒有想過。
Q2:你和女朋友是一見鐘情嗎?
A2:我覺得算。
Q3:你們在一見鐘情時是一個什么樣的場景?
A3:我在樹洞上看到她發的拼密室的帖子,然后我那一天恰巧是第一次逛樹洞,她也是第一次發樹洞,我們倆都喜歡玩密室,那一天就機緣巧合地去了那家密室,然后最開始又很機緣巧合地被分到了同一個房間。
有眼神交流,也有微笑。
空間距離很近,我們摘眼罩的時候基本就距離不到一米。
Q4:房間是全黑的嗎?
A4:對,全黑,外面還有個npc不停地趴在門上嚇人,我覺得不太可怕,但是她嚇壞了。
Q5:你覺得會不會有一部分吊橋效應的影響?心跳加速之類的?
A5:我覺得當時可能有,但是后面再接觸,相對來說會排除一些開始的吊橋效應帶來的干擾。
Q6:你當時為什么被她吸引呢?
A6:外貌肯定是有的。眼睛大大的亮亮的長得也可愛。
解密的時候也表現出了很清晰的思路和很強的思考能力,就覺得很聰明,很有魅力。
說話邏輯也很清晰,感覺和我是一類人。
Q7:你會繼續在交往的過程中去尋找你和他之間的相似之處嗎?
A7:不會刻意尋找,但是隨著相處慢慢發現很多地方確實有相似,我覺得我沒有刻意去尋找。
Q8:在交往過程中,他有沒有發現什么他和你想的不一樣的地方,而讓你很失望?
A8:感覺沒有。
Q9:你們這段感情現在維持了多久?
A9:有兩年兩個月快到三個月了。
Q10:那除了一見鐘情之外,有沒有一些日久生情的因素?
A10:肯定有的。
Q11:你覺得一見鐘情是這段感情維持中的很重要的原因嗎?
A11:我覺得不是。它只是一個開始,單憑一見鐘情那點力量,不可能維系到兩年多。
我覺得把兩個人越綁越緊、越來越感覺離不開對方的是朝夕相處,發現對方的一些行為習慣和思考模式,恰恰是自己欣賞喜歡或者是自己需要的。然后對方的一些細節或者是對自己的一些投入和貢獻,還有用心,這些東西恰恰就觸動了心里比較柔軟的地方,我覺得是后面這些因素這是才帶來的長久穩定的這種相處。
Q12:那一次的一見鐘情在你們的整個感情過程中就屬于一個什么樣的位置呢?
A12:一段很珍貴的回憶,兩個人覺得特別巧合的地方,很神奇很不可思議的經歷。
但是事實上我們倆一起經歷了更多更神奇不可思議的東西。
但是一開始的相遇就很神奇,這種相遇相識確實就印象很深刻。
Q13:你覺得你一見鐘情的這個人恰恰是一個跟你各方面都很合得來的人,你覺得這是以前概率很大的事情嗎?
A13:我覺得不是,又不是第一次一見鐘情,以前一見鐘情的也有很合不來的。
以前初中高中,一見鐘情就是一見鐘情,它并不代表這個人每一個方面都是符合的,不代表你們兩個恰恰是互補和相互需要的。
Q14:一見鐘情以后,有沒有和想象的不一樣的地方?
A14:和想象的不一樣的地方,比方說一開始覺得她就是個那種小姑娘的性格,那種很軟妹的性格,然后處久了發現其實也很放得開,在我這很放松,和第一印象完全不一樣。
Q15:你在此之前相信一見鐘情嗎?
A15:我沒有說相信不相信,我覺得他一見鐘情和日久生情,我覺得這就是兩種對等的方式。
無非就是有些人第一眼的時候給你的吸引力大一點,有些人是你相處久了,你發現你們想喝的來這個樣子。
我覺得一見鐘情它的因果關系只到關系的開始,帶來了兩個人的認識。然后和后面的長久沒有關系,后面還是靠日后的相處來的。我們之后關系的維系也不是來源于那次一見鐘情。但可能也有一些影響,比方說回想認識的過程會覺得對方其實來之不易,然后那肯定會增加對對方的這種珍惜感,但是你要說真的是一見鐘情,起很大的作用,對長久的維系,我覺得這就是扯淡的,絕對不可能。
四、討論
(一)結論與分析
研究發現,年齡、性別對是否發生一見鐘情的影響不大,而不同性格的人則會在是否發生一見鐘情上產生較大區別。在“一見鐘情者”是否在人們心中存在原型的問題上,通過對實驗數據的分析,人們的理想型似乎更多來自于人們平時所接觸的影視、書籍作品中(即相比于“原型理論”更支持“認知圖式理論”),人們更傾向于認為將“言語談吐、行為舉止、性格”這三項作為判斷一見鐘情的對象與自己的“理想型”是否相似的特征。
對實驗的數據分析同時指出,首因效應對情侶的戀情維持時間,戀愛后雙方的情感體驗等同樣存在影響。因“一見鐘情”而確立關系的情侶會對戀愛后對方形象與一見鐘情時產生的最初印象之間的偏差更為注意,若對方的形象較初印象變差,則因一見鐘情而確立關系的人更容易因此而變得失望。
最后,我們采用因子分析法,對各種可能因素對產生首因效應的影響程度進行了初步探究。最終分析出有3個因子可能對首因效應產生較大的影響。
(二)反思與展望
盡管本研究較好地回答了我們小組所研究的問題,但仍有能夠進一步完善的地方,我們認為如下幾個方面還有待改進。
第一,樣本量不足。由于時間和空間等因素的限制,此次調查問卷共只收集到143份有效數據。這將可能導致分析結果與實際情況間出現偏差。
第二,本研究的問卷全部為在線填寫??赡軙辉囌唏R虎填寫或胡亂填寫的情況,被試者對題目的理解程度也可能會對問卷結果造成影響。
第三,雖然對本實驗的結果采用了包括Pearson分析、回歸分析、因子分析等多種分析***,但由于操作經驗不足等方面的影響,對數據的處理可能仍有不到之處。
考慮到當前的研究狀況,后續研究工作或許可以從以下方面展開:
第一,針對本研究的客觀不足,后續研究可以擴大樣本量,對更廣泛的群體進行隨機采樣,通過實驗室或有監督的***完成問卷數據采集。進一步驗證本研究結論的有效性。
第二,本研究訪談發現,認知圖式理論似乎比原型理論更適合用于闡述首因效應。但該結論仍受到許多限制因素的影響而缺乏可信性。后續研究可以對此進行深入探討,探索更適合闡釋首因效應產生機制的理論。
第三,對于首因效應的產生及覺察,后續研究可以通過神經影像學技術尋找更直接、更有力的證據。
參考文獻
[1]時蓉華主編.社會心理學詞典.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第157頁
[2]邊玉芳.人際互動中的“首因效應”——洛欽斯的“第一印象”效應實驗[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2,(24):28-29.
[3]鄭雪.人格心理學[M].廣州:廣州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89-90
[4]劉陽洋.榮格的原型理論思想探析[J].青海師范大學民族師范學院學報,
2020,31(02):7-11.
[5]王代清.一見鐘情現象的心理學解釋[J].中國性科學,2009,18(11):33-36.
[6]劉永中,金才兵.英***力資源管理核心詞匯手冊:廣東經濟出版社,
2005-07
[7]張厚粲,徐建平.現代心理與教育統計學.第3版[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8]邵志芳.心理與教育統計學[M].上??茖W普及出版社,2004.
[9]TheSPSSAUproject(2021).SPSSAU.(Version21.0)[OnlineApplication
Software].Retrievedfromhttps://www.spssau.com.
[10]周俊問卷數據分析-破解SPSS的六類分析思路[M]電子工業出版社2017.
[11]HaukeJ,KossowskiT.ComparisonofValuesofPearson'sand
Spearman'sCorrelationCoefficientsontheSameSetsofData[J].
QuaestionesGeographicae,2011,30(2):87-93.
[12]ArndtS.TurveyC,AndreasenNC.Correlatingandpredicting
psychiatricsymptomratings:Spearmans’rversusKendall’stau
correlation[J]JournalofPsychiatricResearch.1999,33(2):97-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