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有一位官員名叫張鵬翮,與狄仁杰、姚崇、包拯、況鐘、于謙、海瑞、于成龍并稱“中國古代八大清官”。康熙帝贊其“天下廉吏,無出其右”,雍正帝贊其“志行修潔,風度端凝。流芬竹帛,卓然一代之完人”。張鵬翮能夠成為一代廉吏楷模,與其良好的家風家訓分不開。
張鵬翮出生于四川蓬溪一個書香世家。明末清初,蓬溪戰亂迭起,瘟疫肆虐,其父張烺背母躲避于深山老林,從此漂泊他鄉,多年后才回到蓬溪。逃難中,張烺把年幼的張鵬翮帶在身邊,不忘對他諄諄教誨:“遇高年者,尊之敬之;遇幼弱者,愛之恤之,勿致等于途人焉。”每到一地,就帶張鵬翮拜師學習。張烺本人也是一位積善好施之人,在蓬溪,凡造橋梁、舍藥材、施棺槨、修學宮、憐貧救孤,都積極參與。
在這種良好家教影響下,張鵬翮從小就“自行修潔”“端靜如成人”。有一次,他在讀到一份談論朝廷官員行賄受賄的奏疏《陸宣公奏議》時感嘆道:“伊尹一介不取,孔明淡泊明志,先圣后圣,其準則同。”他決心向歷史上的廉臣學習,潔身自好,為國家建功立業。康熙八年(1669年),張鵬翮鄉試中舉,次年登進士,步入仕途。在為官55年中,張鵬翮清除科場弊案、出使俄羅斯、治理黃河,官至宰相。他始終堅持“清風素節”的為官做人之道,“終身一繭衾;食無兼味,亦無田廬”。
張鵬翮十分重視對家族后代的教育。他督促長子張懋誠主持修訂《張氏族譜》,并親撰譜序,編纂《家規輯要》來規范、約束家人及后世子孫。他教育后代,治家“務須屏除惡習,力于勤儉”;修身要“存孝悌之心,行仁義之事,出為忠臣,處為端人”;為官“不得以賄敗官,貽辱祖宗”,要“律己公廉、執事勤恪”。他還仿“周公得禾、孔子受鯉”之意,以“懋勤顧問,知遇崇隆;清正仁厚,進德立功”十六字為行輩字派,命名子孫。這既是一種期望,又是一種家族的烙印,將清廉家風注入張氏子孫的血脈,代代傳承。
正是受到張鵬翮的影響,其后代為官者多清白吏。其子張懋誠歷任奉天遼陽知州、通政使司通政使,被譽為“性忠直,有氣節”。其孫張勤望歷任寧國府知府、山東登州府知府,時人稱譽“所至卓有循聲,無愧賢良”。玄孫張問陶,詩畫造詣很高,與袁枚、趙翼合稱清代“性靈派三大家”,被譽為清代“蜀中詩人之冠”。張氏家族以科舉起家,200余年保持門第不墜,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清風素節、忠孝仁義的家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