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我方特邀作者南門太守
在魏文帝曹丕的身邊曾有一個小圈子,人稱“太子四友”,都是與曹丕關系最鐵的人,其有司馬懿、陳群,與他們二人相比,另一位吳質名氣就小多了。
論才氣,吳質恐怕還要勝過司馬懿和陳群;論與曹丕的關系,吳質一開始也更受重視。然而性格決定命運,吳質的一生卻爭議不斷,他完全被自己的臭脾氣給毀了。
一、來到曹營應聘
吳質字季重,兗州刺史部濟陰人,出生于177年,比司馬懿大2歲,比曹丕大10歲。大概在曹操擔任兗州牧時期,曹操對外公開招聘人才,吳質前來應聘,從那時地投身于曹營。
吳質一開始在曹營地位不高,這可能與他的出身有一定關系。司馬懿初到曹營就被任命為文學掾,是主管文化教育的官員,品級雖然只與縣令相當,但實權很大,相當于整個“曹統區”的文化教育部部長。曹操看中司馬懿的主要是司馬氏在北方地區的名望,陳群也是如此,而吳質并非出身名門大族,所以地位不高。另一方面,吳質脾氣比較大,與人合不來,經常有意無意得罪人,這也影響到他的前途。
但吳質的才氣卻是一流的,也很有智謀。吳質文采很好,他的作品傳世不多,只有幾篇,全部收錄在《昭明文選》中,在文學史上評價很高,人們熟知的“建安七子”其實還有另一個版本,里面就有吳質。
二、參加“南皮之游”
吳質的另一個特點是喜歡交結有權勢的人,經過努力,他終于引起了曹丕的重視,曹丕將其引為智囊,經常找他出主意。
漢獻帝建安九年(204年)底,曹操征袁譚,袁譚撤至渤海郡治所南皮,剛剛娶了袁紹二兒媳甄氏的新郎官曹丕也參加了此次南皮之戰,可能是因為與曹丕的關系,吳質也來到南皮。
“南皮”的意思是“南面的皮革城”,這個名字起源于春秋時期,當時北方少數民族山戎攻打燕國,燕國向齊國求救,齊桓公出兵援燕經過現在的滄州,為了保證軍事供應,找了一塊地方筑起一座城,專門從事皮革加工,這座城便被稱為皮城。由于它北面的章武縣有一座“北皮亭”,所以就把這個皮城稱為“南皮”,袁紹擔任過渤海郡太守,這里是袁氏的老根據地。
建安十年(205年)初,曹操將南皮攻克,袁譚被殺。曹操下令在南皮進行休整,曹丕、吳質等人也進了城。戰事稍停,這幫年輕人就流露出風華正茂的天性,他們在南皮時常聚會一下,放松身心。參加聚會的還包括曹休、曹真等人,在后來曹丕、吳質的私人信件中不止一次提到此次“南皮之游”。
其中一次,曹丕寫道:每想到當年的南皮之游,實在難以忘懷。當時大家一會兒沉浸在經籍學問里,一會兒又玩玩彈棋游戲,下幾盤圍棋決勝負,彈奏一曲古箏。或者投身大自然懷抱到城北郊游,或者在城南飯館里聚餐。甜瓜浸在泉水里隨時取用,紅紅的李子放在冰塊里消渴解暑。這樣的游樂日以繼夜,最后大家坐著車子暢游后園,夜風徐徐,胡笳低昂,怎不令人樂極而哀,愴然傷懷!
曹丕還寫道,此情此景讓人激動,他在車上回頭對這些年輕的伙伴們說:“斯樂難常!”
三、參與奪嫡之爭
在曹丕與曹植展開爭奪繼承人的斗爭中,吳質自然成為曹丕的主要支持者和幕后策劃者之一,曹丕對吳質非常依賴,吳質當時大約在曹丕的五官中郎將府任職,具體職務不詳。
正在雙方斗爭到關鍵時刻,曹操突然下令把吳質調到朝歌當縣長。吳質一向喜歡結交權貴,從不跟鄉里百姓往來,在家鄉名聲不佳,但這也許不是他被調離政治中心的原因,最大的可能是支持曹植的丁氏兄弟和楊修在曹操面前進了讒言,曹操對曹丕及其身邊的幾個人有了看法,調走吳質算是一次警告。
在“太子四友”中吳質的鬼點子最多,但曹丕今后再想讓他出主意就難了,按照制度,地方官不經允許不得擅離任職所在地,曹丕最重要的黨羽就這樣被對手塵封了起來。對曹丕而言,陳群和司馬懿的智慧適于打“正規戰”,玩陰謀、耍詭計還得吳質這樣凡事不設底線的人。
有一次,曹丕寫信給吳質,讓他悄悄溜回鄴縣,吳質偷偷離開朝歌問題不大,但要瞞住所有人進入鄴縣城以及五官中郎將府卻很難,曹丕計劃把他裝在一個竹筐里用車運進來,但這件事讓楊修知道了,可見楊修這幫人不僅是智囊,還兼搞情報工作,有自己的特務組織,楊修得到這個情報后就報告給了曹操,但是他沒有料到曹丕也會搞情報,曹丕知道楊修在曹操面把他黑了。
曹丕還不夠老辣,一下子被嚇住了。此時吳質已經進了五官中郎將府,曹丕問吳質怎么辦,吳質略一思索,對曹丕說:“這沒什么,明天還用車裝上竹筐,里面塞些綿帛來迷惑他,如果查驗,與楊修說的不符,他必然獲罪。”曹丕照辦,第二天果然有人檢查,但沒發現什么異常,經過這件事,曹操對楊修有了懷疑,曹丕算是扳回了一局。
四、成為軍政大員
在吳質、司馬懿、陳群等人共同輔佐下曹丕終于如愿以償成為太子,曹操去世后,曹丕通過禪讓方式建立曹魏政權。曹丕當皇帝后,不忘吳質立下的功勞,登基不久即派人把吳質從朝歌接回洛陽,任命他為中郎將,由一名縣長改任“師長”,還封了侯爵。
曹丕對軍政制度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一項重要措施是創立了“督某州諸軍事”。當時“曹統區”面積很大,防務極為繁重,東面青、徐、揚、荊各州與孫吳毗鄰,西面雍、涼二州和蜀漢交界,北面的幽州、冀州還要防御烏桓、鮮卑,對于各地的軍務,除朝廷統一調度指揮外需要派重臣駐守于一州或二州,統轄和指揮本轄區內的各種軍隊,也就是所謂的“都督”,類似于“大軍區司令”。
魏文帝黃初二年(221年)曹丕頒布詔令,任命自己的心腹吳質為“都督河北諸軍事”,相當于“北方戰區總司令”,這也是第一項“都督諸州軍事”的任命。此后,曹仁、曹真、曹休以及張遼等人外出領兵一般都加以“都督某州諸軍事”的名號,有的加以“持節”的授權。有這種名號和授權的將軍,權力非常之大,可以調兵,也可以懲治轄區內某一級別的官員,好比后世的欽差大臣。
曹魏的“都督諸州軍事”慢慢固定化,吳質擔任的“都督河北諸軍事”主要職責是防御北部少數民族部落,轄區面積不小,不過一直沒打過大仗,重要性稍差。但吳質出身于文官,幾乎沒有真正上戰場撕殺過,之前也不過只當了幾年縣長,剛剛改任“師長”才一年就直接被任命為“大軍區司令”,這種提拔速度在歷史上也是少有的。
五、脾氣越來越差
曹丕的“太子四友”除陳群、司馬懿、吳質外還有一位名叫朱鑠,他的情況所知最少,只知道他是曹操的老家沛國人,長得比較瘦,性子比較急,跟曹丕等人關系很好,“南皮之游”里也有朱鑠。
史書里記載了一件事,可以說明曹丕、吳質、曹真以及朱鑠等人平時交往多么密切。吳質在外地任職,一次回京城,曹丕讓一些官員和將領們到吳質府上聚會,從中可以可以看出吳質在曹丕心目中的分量很重。
酒宴中,吳質想更盡興一點,就讓藝人上來表演節目。曹真、朱鑠都在座,這二位一個生得肥胖,一個生得很瘦,吳質吩咐藝人們“使說肥瘦”,也就是拿人的胖瘦逗樂。曹真以為這是戲弄自己,在酒桌上就跟吳質鬧崩了,曹洪、王忠等人上來勸說,曹真怒氣未消,甚至拔出刀要殺人。
吳質也惱了,手按著劍對曹真說:“曹子丹,你不過是案幾上的肉罷了,我一口吞了你喉嚨都不帶動的,嚼碎你都用不著動我的牙,你怎敢如此仗勢驕橫?”眼看鬧到這種地步,朱鑠站出來打圓場:“咱們在一塊喝酒,只為高興一下,你怎么這樣?”吳質一看,這位勸的是偏架,更不干了,叱責朱鑠說:“朱鑠,你敢讓我掃興?”大家一看吳質真急眼了,都回到座位上不吱聲。朱鑠性子急,被吳質無端喝斥一頓,“愈恚,還拔劍斬地”。
這種描寫在正史里恐怕很少看到,吳質、朱鑠在后世的名氣不是很大,但在當時絕對是炙手可熱的人物,他們與曹丕關系很密切。
六、回洛陽養病
曹丕去世后吳質有些沉寂,吳質掌管幽、并二州軍政大權,但這兩個州面對的北方少數民族部落近年來頗多歸順,沒有大的戰事,故爾也沒有機會讓吳質一展懷抱,加上吳質性情孤傲,不與鄉里、朋友來往,所以在社會上也沒有多少聲譽。吳質在北方一呆將近10年,魏明帝繼位后吳質上疏,說自己身體不好,希望去職養病。魏明帝下詔改任吳質為侍中,讓他回洛陽養病。
吳質回到洛陽,立即受到魏明帝的急切召見,魏明帝與之進行了長談,談話重點是對陳群和司馬懿二人的看法。原來,負責西線戰場的曹真不久前病故,諸葛亮連年北伐,西線戰場是曹魏的主戰場,必須選一位能力強又可靠的人前去,目前各方面推薦的候選人主要集中在陳群和司馬懿二人身上。
就吳質而言,這二位過去都是親密戰友,相當知根知底,而他遠離朝廷10年,如今身處閑職,與他們二位已沒有任何利益關聯,魏明帝相信吳質的看法一定會客觀公正。
吳質是出了名的臭脾氣,不過這樣的人通常也是個直腸子,說話直言快語,不怕得罪人。對于魏明帝的詢問,吳質沒有耍模棱兩可,也沒王顧言他,他的觀點很鮮明:“大將軍司馬懿忠智至公,社稷之臣也。陳群是一個從容之士,但非國相之才,處重任而不親事。”吳質詳細分析了陳群、司馬懿二人的特長和不足,他更支持司馬懿,魏明帝“甚納之”。吳質的話對魏明帝最終的決定發揮了作用,魏明帝很快下詔由司馬懿接替曹真都督雍、涼二州諸軍事,統率關中、隴右各軍,防守曹魏的西線戰場。
七、死后受羞辱
魏明帝太和四年(230年),吳質因病去世于洛陽,他事奉曹氏三代人,資歷很老,又是前朝的重臣,按例將由朝廷頒賜一個謚號。
吳質的謚號不久由朝廷下達,竟然是“丑侯”,這是一個惡謚,比沒有還丟人。吳質不太合群,一生得罪過很多人,估計有人在故意打擊報復,比如陳群,魏明帝時他一直“錄尚書事”,也就是主持朝廷日常工作,頒賜謚號的事陳群如果說自己不知情根本說不過去,很有可能就是陳群搞的鬼,吳質揚司馬懿、貶陳群,陳群倒不在乎去不去西線戰場當什么總指揮,但面子肯定下不來,對吳質這個老朋友心生怨氣。
吳質的兒子吳應不服,一再上書申辯,為父親叫冤,魏明帝不理。直到嘉平六年(254年),也就是吳質去世24年后,朝廷才更改了吳質的謚號,由“丑侯”改為“威侯”。此時陳群也已去世17年,司馬懿也不在了,在位的是少帝曹芳,而掌握實權的是司馬懿的兒子司馬師。
參考資料:《三國志》《昭明文選》《臨漳縣志》
衛太子劉據—原來太子也不是那么好當的,一個不注意成為全民公敵
五千步兵搏殺數萬騎兵,李陵本可全身而退,卻因叛徒落身敗名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