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神獸:龍;鳳;獅子;天馬;海馬;狻猊;押魚;獬豸;斗牛;行什等。
古建屋頂的檐角通常要裝飾不同數量的神獸。唐宋時期,只有一枚脊獸,以后逐漸增加了數目不等的蹲獸,到了清代形成了今天常見的仙人騎鳳”領頭的小動物隊列形態。檐角最外側的是一個騎著鳳的小人,俗稱仙人騎鳳”,其后是一排小神獸,俗稱走獸,走獸后面是一個較大的獸頭,叫做垂獸。一前一后的仙人騎鳳和垂獸是固定的,走獸放置的數量,根據脊的長短和建筑的等級而定。
這些小獸,又稱戧獸”,安放于殿頂翹起的戧脊上,其數目與種類有著嚴格的等級區別,小獸越多,建筑級別越高,常見為9、7、5、3不等,均為奇數。走獸的數目、名稱、排列順序都是固定的,最多10個,由上至下排列,依次是:龍、鳳、獅子、天馬、海馬、狻猊、押魚、獬豸、斗牛、行什。龍和鳳是皇帝和皇后的象征,至尊至貴。天馬和海馬象征皇帝威德通天入海。斗牛和押魚可興云作雨,鎮火防災。獅子是百獸之王,狻猊是能斗虎豹的異獸,獬豸善辨別是非曲直,象征著皇帝的正直和無私。
但也有特例。在等級制度森嚴的明清時期,紫禁城太和殿是唯一小獸十樣俱全”的建筑,十只小獸中排位最末的行什是太和殿的專用走獸,至高無上的皇權地位在整座建筑上表現得盡致淋漓。而皇帝居住和處理日常政務的乾清宮,地位僅次于太和殿,小獸為9個;坤寧宮原是皇后的寢宮,用七個;妃嬪居住的東西六宮,用五個;某些配殿,用三個甚至一個。
最大的特例是山東曲阜孔廟的大成殿,在普遍尊崇孔孟之道”的中國封建王朝,由于孔子及儒學在統治者及讀書人心目中地位至高,其建筑的核心部分也享受了帝王的禮遇,不僅走獸的使用達到了9只,而且還使用黃色琉璃瓦覆頂,甚至是頂部結構也采用了與天安門相同的重檐歇山式,成為與紫禁城乾清宮平級的高等級廟宇。此外,除宮殿廟宇,普通民宅如無皇帝特赦不得使用走獸。
在千百年的歷史演變中,這些屋脊走獸形態日漸完善,被賦予的功能愈加豐富,不僅給建筑外觀平添了幾份威嚴、神秘與美感,更深層次地象征著消災滅禍、逢兇化吉、剪除邪惡,以保國泰民安、風調雨順。不僅如此,走獸也有實用功能,因為古建屋檐有一定的斜度,在風吹雨打下,脊瓦便有下滑的可能,故在交梁上需用多個鐵釘加以固定,為掩飾鐵釘的不美觀痕跡并保護其免受雨淋銹蝕,匠師們便在釘帽上加飾這些琉璃小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