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不能從頭走到尾。由于長城的總長度為21196.18千米,修筑的歷史可上溯到西周時期,是歷經了多個許多朝代,才修建至如今的長度,因此從頭到尾并非是順利連接的,其中有很多分叉,而且很多段長城,由于年久失修有塌陷的危險,處于被廢棄的狀態,因此長城不能從頭走到尾。
長城的建筑結構:
1、墻身:墻身是城墻的主要部分,平均高度為7.8米,有些地段高達14米。凡是山崗陡峭的地方構筑的比較低,平坦的地方構筑得比較高;緊要的地方比較高,一般的地方比較低。墻身是防御敵人的主要部分,其總厚度較寬,基礎寬度均有6.5米,墻上地坪寬度平均也有5.8米,保證兩輛輜重馬車并行。墻身由外檐墻和內檐墻構成,內填泥土碎石。
2、烽燧:長城體系中設置有大量烽燧(烽火臺)作為情報傳遞系統,是最古老但行之有效的消息傳遞方式。
3、城堡:城堡按等級分為衛城、守御或千戶所城和堡城,按防御體系和兵制要求配置在長城內側,間有設于墻外者。衛、所城之間相距約百余里,衛城周長6—9里,千戶所城周長4—5里,磚砌城墻,外設馬面、角樓,城門建甕城,有的城門外還筑月城或正對甕城門的翼城,以加強城門的控守。
4、關城:關城是萬里長城防線上最為集中的防御據點。關城設置的位置至關重要,均是選擇在有利防守的地形之處,以達到以極少的兵力抵御強大的入侵者的效果,古稱“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生動地說明了關城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