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聊城新聞網
擔當,既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也是中國***人與生俱來的政治品格。廣大黨員干部在服務群眾、奉獻社會中,要敢于擔當,奮發有為,在各自崗位上一點一滴地奉獻,在改革攻堅的“賽場”上健步前行,將本職工作做好、做出彩,讓黨放心、讓人民滿意。
“大事難事看擔當,順境逆境看襟懷。”擔當是什么?擔當就是責任,就是勇氣,就是奉獻。往大里說,是一種責任感、使命感;往小里說,是不怕困難,能擔事。今天我們介紹的唐代名相、茌平生人馬周,就是無論身居何位都能恪盡職守、勇于擔當,直言善諫、匡正得失。“為官避事平生恥,視死如歸社稷心。”金末至大蒙古國時期著名文學家元好問通過這句詩,表達出官員應以不敢任事、避事、躲事為最大恥辱,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忠義、擔當的美德。敢于擔當也是新時代好干部的重要標準之一,在當前我市高質量發展滾石上山、爬坡過坎的“最吃勁”階段,一大批優秀黨員干部奮發向上、積極進取,在各自領域創造了不平凡的工作業績,在擔當盡責中彰顯著初心和使命。
責任擔當是傳統儒家文化的核心要義,也是中國古代政德文化的重要內容,歷來是考評官員的重要尺度。對于官員而言,身處什么職位就應擔負多大的職責,“負大臣之名,盡大臣之道者也”。對于新時代的黨員干部來說,擔當意味著付出、奉獻甚至犧牲,意味著為了黨的事業、人民的利益而不顧個人的利害得失。為官避事,不敢擔當,遇事能推則推、能躲則躲,在人格上就是懦夫,在事業上就是失敗者,在急難險重任務面前就是逃兵。
越是在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越需要敢于擔當的精神。全市黨員干部要時刻保持“朝受命、夕飲冰,晝無為、夜難寐”的斗志,自覺加滿油、把穩舵、鼓足勁,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去做,一項任務接著一項任務去完成;要錘煉擔當能力,把生動、火熱的實踐作為改進工作作風、提升工作能力的課堂,經風雨、見世面、壯筋骨、長才干,克服本領不足、本領恐慌、本領落后,涵養擔當作為的底氣和勇氣。全市各級黨組織要健全完善考核評價制度,為敢擔當、能擔當、善擔當的黨員干部提供施展才能的舞臺,讓那些為官不為、為政不勤的“懶官”無所遁形。全市各級紀檢監察機關要擦亮監督“探頭”,對不擔當、不盡職、不負責的,嚴肅批評、限期改正,對造成嚴重后果的,要依規依紀追責問責。要堅持嚴管厚愛、激勵約束并重,完善容錯糾錯機制,把握“三個區分開來”的具體要求,切實為敢擔當、有作為干部擔當撐腰。
敢擔當、善作為,是新時代干事創業的召喚。廣大黨員干部要牢固樹立“為官避事平生恥”的觀念,強化勤勉任事、敢于擔當的意識,練就擔當本領,躬身入局、擔當作為,才能用實實在在、沒有水分的實績贏得群眾的認可和擁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