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是中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是中國詩歌的開端。《詩經》最早叫作《詩三百》,因為書中收錄了311篇詩歌,其中6篇只有標題沒有內容。
之所以改稱《詩經》,是由于漢武帝以《詩》《書》《禮》《易》《春秋》作為五經的緣故。《詩經》作為《四書五經》中的《五經》之一,經過千百年的流傳,成為傳遞中華文明和國學最好的教材之一。
詩經產生的年代:約成書于春秋中期。最早的詩歌記錄為西周初年,最遲產生的作品為春秋時期,上下跨度約為五六百年。
詩經的作者:相傳周代設有采詩之官,每年春天,搖著木鐸深入民間收集民間歌謠,這些沒有記錄姓名的民間作者的作品,占據詩經的多數部分。周代貴族文人的作品構成了詩經的另一部分。比如《尚書》記載《豳風·鴟鸮》為周公旦所寫。
《詩經》內容簡介: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的詩歌,內容豐富,反映了勞動與愛情、戰爭與徭役、壓迫與反抗、風俗與婚姻、祭祖與宴會,甚至天象、地貌、動物、植物等,讓我們看到了那個時代的社會風貌。
《詩經》現存完整的305篇,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
《風》出自各地的民歌,是《詩經》中的精華部分。《風》包括了十五個地方的民歌,包括今陜西、山西、河南、河北、山東等地,大部分是黃河流域的民間樂歌。多半經過潤色后的民間歌謠叫“十五國風”,有160篇,是《詩經》中的核心內容。
《雅》是周王朝國都附近的樂歌,共105篇。《大雅》主要歌頌周王室祖先乃至武王、宣王等之功績,有些詩篇也反映了厲王、幽王的暴虐昏亂及其統治危機。《小雅》中一部分詩歌與《國風》類似,其中最突出的,是關于戰爭和勞役的作品。
《頌》共有40篇。近代學者也多以為《頌》是宗廟祭祀之樂,其中有一部分是舞曲。
詩經鑒賞:
《詩經》關注現實、抒發現實生活觸發的真情實感,這種創作態度,使其具有強烈深厚的藝術魅力,是中國現實主義文學的第一座里程碑。《詩經》六義:《詩經》的藝術技法被總結成“賦,比,興”,與“風,雅,頌”合稱“六義”。賦、比、興的運用,既是《詩經》藝術特征的重要標志,也開啟了中國古代詩歌創作的基本手法。賦就是鋪陳直敘,即詩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關的事物平鋪直敘地表達出來。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詩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個事物來作比喻。興則是觸物興詞,客觀事物觸發了詩人的情感,引起詩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詩歌的發端。4.重章疊句是《詩經》的句式,以四言為主,四句獨立成章,其間雜有二言至八言不等。二節拍的四言句帶有很強的節奏感,是構成《詩經》整齊韻律的基本單位。
5.語言風格:《詩經》的語言不僅具有音樂美,而且在表意和修辭上也具有很好的效果。
6.皆有曲調:詩與樂的關系密切,詩三百皆有曲調。《詩經》中的樂歌,原來的主要用途,一是作為各種典禮禮儀的一部分,二是娛樂,三是表達對于社會和政治問題的看法。
總之,《詩經》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遠的影響,奠定了中國詩歌的優良傳統。《詩經》不僅創立了中國詩歌史上第一個有形的歷史階段——四言詩,且這種體式影響波及了后世各代的詩歌創作:后代的五、七言詩,尤其五言詩,是在它基礎上的突破與擴展;即便在五、七言時代,也還有作者創作了不少四言詩,沿襲了《詩經》形式。千百年來,《詩經》在國際上也形成了悠久而深刻的歷史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