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竹溝位于四川省峨眉山西南,這里地處神秘的北緯30度線上,號稱“恐怖之溝”,由于自然條件復雜,生態原始,物種珍稀,曾被國內外稱為“中國百慕大”。由于黑竹溝藏有不少未解開的“謎”,黑竹溝這片200多平方公里的原始森林,至今充滿著神秘色彩。
不僅如此,這塊土地上還有很多奇怪的野生動物。幾十年前,有村民在黑竹溝里曾抓住一只黑豹。這還不算稀奇的,據當地獵人說,黑竹溝還生活著一種極其稀有的大熊貓——花熊貓,黑白相間呈圓狀花紋,在四川乃至中國都比較少見。這個憨態可掬的家伙不光吃竹子,還喜歡跑到彝家山寨家中吃山羊,吃完后還不跑,竟敢在寨子里呼呼睡大覺,好大的膽子。
01發現:都以為大熊貓只吃竹子,沒想到還吃山羊,還吃牛羚肉,連蜂蜜也不放過作為食肉目動物,大熊貓也喜歡吃肉,只是苦于沒有機會,但它們也不會甘心一輩子吃食竹子。不過,它們也偶爾開葷,也會掏竹鼠、捕食山羊,算是為自己改善改善生活。
在黑竹溝,有村民親眼見一只體長1米左右的成年大熊貓下山覓食,抱著自家的一只山羊正在啃食,并在現場逗留半個小時后,又返回深山。讓人更吃驚的是,大熊貓吃羊與別的野獸不同,不光吃肉,最愛吃內臟。
不光吃山羊,還發現一只野生大熊貓將牛羚的尸體啃得干干凈凈。當然,遇到林麝、毛冠鹿、鬣羚、野豬等動物尸體也照吃不誤。平武縣林業局的紅外線相機拍到一只成年大熊貓從靠近牛羚尸體到吃牛羚的全過程。開始的時候,大熊貓只是在牛羚周圍轉悠,但到了凌晨1點,它慢慢靠近牛羚,先是啃脊椎骨,然后扯下牛羚肉,飽食了一頓。
其實,大熊貓經常吃的動物不是羊,而是一種竹鼠,大熊貓常常會抓生活在竹林中的小竹鼠來吃。這種小竹鼠個子小,專吃竹根,它的肉鮮嫩可口。大熊貓一旦聽到竹鼠在地下啃竹筍的生聲音,就乘機撲住竹鼠,撕去鼠皮,食用其肉。
還有,大熊貓也是熊,它對蜂蜜也是有追求的。大熊貓也是跟熊一樣,也吃甜的東西的,特別是蜂蜜。
02質疑:大熊貓說好只吃竹子的,怎么也吃起肉來了?全國不少網友紛紛發出質疑:“大熊貓說好只吃竹子的,怎么也吃起肉來了?”“吃小竹鼠倒還可以,怎么還下山偷吃農民的山羊呀!”
提起大熊貓,大家知道大熊貓最喜歡吃竹子,認為大熊貓就像馬牛羊一樣,是素食主義者,屬于食草動物,而且還是世界上最可愛的食草動物。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的動物學家解釋說,大熊貓吃肉這件事并不稀奇。其實,這些憨態可掬的家伙可并不是食草動物,它們本來和熊是同祖,是貨真價實的食肉動物。
估計冬季大雪封山,大熊貓下山尋找食物,便拿毫無還手能力的山羊“開了殺戒”。盡管如今它們把竹子作為主食,但是偶爾還會將牛羚尸體等作為“小點心”解解饞,這也是情理當中的事情。
03真相:大熊貓的祖宗本來就食肉,后來慢慢“改行”吃竹子了現在的大熊貓雖是素食主義者,但作為黑熊、北極熊等食肉動物的近親,大熊貓的祖先原本就是食肉的。
大熊貓的在地球上已經生活了800萬年,它們的祖先是始熊貓,是由一種擬熊類演變而成的最早的熊貓,形體大小類似于狐貍,它們可是徹頭徹尾的無肉不歡型動物哦。那它們是如何演變的呢?
第一步,當冰川時代到來時,地球氣候突然出現嚴寒,始熊貓與很多食肉動物一起,被驅趕到一片非常狹小的地方,隨著肉食減少,“食肉同行”之間的競爭更加激烈,到了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地步。這時聰明的始熊貓,選擇了一條捷徑,“改行”吃素。
第二步,經過幾百萬年演變,距今約300萬年前,始熊貓的主支在中國的中部和南部繼續演化,已經進化成為一種雜食動物,形體比如今的大熊貓小,還兼食竹子。
第三步,距今約200萬年前,這一主支逐漸向亞熱帶擴展,經過長期的嚴酷生存競爭與自然選擇,基于生存的需要,始熊貓適應了亞熱帶竹林生活,它們逐漸“改行”吃素食,小種的大熊貓已經進化成為素食主義者了。
第四步,距今50-70萬年的更新世中、晚期,全球冰川開始消退,大熊貓開始進入鼎盛時期,體形開始變大,出現了比現在大熊貓還要大的巴氏大熊貓。
第五步,距今約1.1萬年前,冰期又來臨,大熊貓的體形慢慢縮小、變圓,以適應當時寒冷的環境,同時也保持了大熊貓這時老樣子,一只生存至今。至于以后,大熊貓會變成什么模樣,這還真說不準。
04現狀:大熊貓偏愛竹子與竹筍,一天吃掉300根嫩竹,還會根據季節變化去“趕筍”在大家的印象里,熊貓是胖胖的身子、永遠有著黑眼圈、手里抓著竹子吃。可見,在一般人眼里,大熊貓變成了一個只會抱著竹子啃的小胖子。
的確,鮮嫩的竹筍是大熊貓的最愛,它們食物成分中80-90%是高山深谷中生長的竹類植物。大熊貓的食物里一共包括60多種竹子,這些竹子主要分為兩個家族,一個是箣竹超族,有19種;另一個是北美箭竹超族,有44種,其中有50%的竹子是我國特有的。
你不知道吧,一只大熊貓一天大約要吃掉200-300根嫩竹,難怪呀,它大部分時間都是坐在竹林里晃著腦袋,津津有味的吃竹子。大熊貓食譜中,竹種和所食竹部位也有差異,它們會挑選不同的竹子種類,不同的竹子部位來吃。
大家知道,竹子里主要的纖維類物質是纖維素,半纖維素和木質素。半纖維素相對好消化,纖維素和木質素就不好消化。大熊貓會挑選這些纖維素和木質素含量比較低的部分,比如鮮嫩剛長出來的竹子葉。
當然,竹筍幼嫩多汁,含水量高,適口性好,易消化吸收,還含有豐富的營養成分:粗脂肪為1.27%、粗纖維33.62%、粗蛋白10.32%、總糖量26.15%,是大熊貓的美味佳肴。
從整支竹看,蛋白質含量從竹株的下部到上部逐漸增加。可見,大熊貓挑選的“當季食材”,總是挑選當時蛋白質含量最高,纖維含量最低的。這樣的覓食行為,一般是超級肉食動物才會這樣。也許大熊貓本來就知道,就算吃不到“肉”,也不能缺少蛋白質。
所以,大熊貓會根據季節的變化,不斷遷徙,為了吃到不同海拔高度不同種的竹子竹筍,大熊貓的覓食從小山到高山遷徙,這叫“趕筍”。每年,大熊貓從山下的竹葉吃起,接著吃山下的竹筍,然后大熊貓就長途跋涉去山上,先吃山上的竹筍,再吃山上的竹葉,等吃得差不多了又重新回到山下吃竹葉……
它們的目的很明確,就是去追尋蛋白質相對較高的竹種或部位。
05怪事:每天吃30千克的竹子,大熊貓還饑腸轆轆不停地嚼著竹子大熊貓又最愛吃竹子,也是采吃竹子的“能手”,一只大熊貓在春季每天就要吃進20-30千克的竹子。那大熊貓是怎樣把竹子消化的呢?專家研究發現,大熊貓只能快吃快屙。
一般來講,由于植物纖維類食物難以消化,為充分消化,草食類動物都有復雜的消化系統,或是消化道都比較長。鹿腸約是自己體長的15倍,羊腸則達到了大約25倍。
可大熊貓呢?盡管經過數百萬年的演化,大熊貓還保留著一些肉食的痕跡。只有和貓、虎等食肉動物一樣具有一個簡單的袋狀胃和相對較短的腸道,其腸道僅為自己體長的5.85倍。
更讓人吃驚的是,2010年公布的大熊貓基因組已證實,大熊貓并沒有編碼類似纖維素與半纖維素消化酶的基因,也就是說它們缺乏消化富含纖維的植物食材的基本能力。
如此說來,大熊貓是一直在用食肉動物的腸道來消化富含纖維素的竹子,這顯然是吃進的食物與消化道的不相匹配,造成營養吸收率特別低,不得不吃下大量竹子來維持身體的能量需要。
所以我們看到的大熊貓,總是饑腸轆轆,總是不停地嚼竹子,表示出一種強烈的食欲望。有時,它只咬嚼幾下就囫圇吞食;有時,它把冷箭竹掰成幾節一起塞進大嘴。
大熊貓也是排泄糞便的“能手”。你知道,大熊貓為了獲取養料就必須快吃快屙。一只約100千克重的大熊貓,一天排糞最多達60千克。
06結論:大熊貓也喜歡吃肉,盡管其吃的是竹子,但從供能角度來看更像“肉”別的熊在吃肉,為啥大熊貓一門心思盯著竹子吃?一方面,從營養結構來看,熊貓其實吃的就是肉;另一方面,從熊貓的解剖結構來看,許多外在結構更適應竹食。
第一,《當代生物學》一項新研究表明,大熊貓吃的雖然綠油油,但是從營養結構來看,其實吃的就是肉。大熊貓所獲得的能量48-61%來自蛋白質,23-39%來自碳水化合物,13-16%來自脂肪。就蛋白質的能量占比而言,大熊貓很像獅子這種“超級肉食動物”,大熊貓吃的是竹子,從供能角度來看,卻更像“肉”。
第二,熊貓的“拇指”是為吃竹子而生。動物學家發現,大熊貓除了正常位置上的5個指骨外,還有第六指——偽拇指,大熊貓的手指十分靈巧,使得它們能夠像人類一樣輕松抓起竹莖和嫩枝來進食。
第三,熊貓的頭部也進化成適應竹食。熊貓之所以長得那么萌,就是源于為了吃竹子而演化出的顱骨和下頜結構。熊貓的咬肌巨大,顱骨演化得寬且深,為咀嚼肌的附著提供了足夠大的空間。
第四,扁平的臼齒能讓它們咬碎竹子堅韌難嚼的纖維。熊貓的前磨牙失去了尖利的外觀,后前磨牙和臼齒寬而平,表面密布棘突。這樣一來使得大熊貓牙齒的形態更像黃牛,能夠粉碎和研磨竹子。
第五,盡管消化道很短,但大熊貓的食道相比其他哺乳動物更加堅硬。這為它吞咽竹子時提供了保護,使其免受竹莖上堅硬的木質碎片的傷害。大熊貓的胃壁非常厚,并且胃壁肌肉極度發達,這就是為了擠壓和攪動粗糙的竹子碎片而演化出的適應。消化道還有許多粘液細胞,能夠分泌大量粘液,防止切割或撕裂腸壁。
結語
和大熊貓同期分布的包括劍齒象在內的大型動物早已滅絕,而它卻神奇地存活至今,這可能與其不斷改變食性以適應變化的環境密切相關。在歷史演化過程中,大熊貓不但曾經口味多樣,而且適應性超強,在任何環境都能睡得香。動物尚能如此,那么我們人類呢?
雪靈谷動物實驗室/出品
歡迎大家提供動物出沒線索,必重酬!
參考資料:科學通報雜志、科學大觀園雜志、中國科學報、中國動物志、當代生物學雜志、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