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沖突已經持續了13天,如果要用一個詞來形容當前的局勢,估計沒有比“異常膠著”更合適的了。
一方面,俄軍已經“癱瘓”了烏克蘭2300多個軍事設施,但基輔方面仍舊沒有妥協的跡象。
另一方面,俄烏雙方已經進行了3輪談判,幾乎都沒有實質性進展,盡管雙方仍一致同意繼續談,但外界并沒有抱太大期望。
因為,就目前情況來看,局勢的“轉折點”還未到來,或者說烏克蘭還心存僥幸,認為自己仍有“翻盤”的機會。
至于烏克蘭為何會有這樣的底氣,主要得益于美英等國的“撐腰”,以及戰場情況的轉變。
8日這天,俄烏局勢便傳來了3條不同尋常的消息。
消息一:又一名俄羅斯少將戰死沙場了。
8日,美國《軍事時報》報道稱,烏克蘭國防情報局表示,俄陸軍少將維塔利·格拉西莫夫在哈爾科夫的戰斗中“被殺死”,并稱這給俄軍造成了又一“巨大損失”。
維塔利·格拉西莫夫
據悉,格拉西莫夫不僅擁有少將軍銜,還是俄中央軍區第41集團軍參謀長兼第一副司令員,從軍以來“身經百戰、戰功赫赫”,曾參加過第二次車臣戰爭和俄在敘利亞的軍事行動,更是“克里米亞回歸”獎章的獲得者。
熟悉國際歷史的人應該都知道,格拉西莫夫參加的這3個主要事件,都是足以改變俄羅斯命運的“重要轉折點”,而他不僅全部參與了,還獲得了多項殊榮,假以時日,必將成為俄軍中的重量級人物。
但如今,正值壯年的格拉西莫夫,卻突然傳來“戰死沙場”的消息,這對俄軍來說絕對是一個不小的打擊和損失。
需要注意的是,這已經不是俄烏沖突中、第一次傳來俄軍將領“被斬首”的消息了。
3月3日,俄《真理報》報道稱,俄中央軍區第41集團軍副司令安德烈·蘇霍維茨基少將,在對烏克蘭的軍事行動中陣亡,其戰友謝爾蓋也在社交平臺上宣布了這一消息。
安德烈·蘇霍維茨基
要注意,安德烈與格拉西莫夫一樣,都是俄中央軍區第41集團軍的副司令員,只不過安德烈來自空降兵部隊,而格拉西莫夫來自陸軍且是第一副司令員。
更要注意,安德烈與格拉西莫夫一樣,不僅都正值壯年,還立下過赫赫戰功,參加過2次莫斯科紅場閱兵,并被授予多枚榮譽勛章。
如果沒發生意外的話,在俄烏沖突結束后,安德烈與格拉西莫夫都將擁有光明與璀璨的未來。但這個世界,從來沒有“如果”……
據英國《獨立報》報道稱,安德里是被烏克蘭的狙擊手“斬首”的,至于格拉西莫夫的死因,目前尚不清楚。
但不論格拉西莫夫的死因為何,俄軍接連2位少將被“斬首”于烏克蘭戰場,這對仍在抵抗、拒絕妥協的基輔來說,確實又多了一份“戰斗到底”的底氣。
消息二:俄烏沖突陷入膠著,3000多名美國人準備赴烏參戰了。
8日,烏克蘭駐美大使館稱,目前已有超過3000名包括退役軍人在內的美國人,申請加入“外籍軍團”、趕赴烏克蘭參加戰斗,并宣稱截至8日,已有“超過2萬名外國人遞交赴烏參戰申請”。
事實上,早在上周,烏總統澤連斯基便宣布,將組建一支由外國公民組成的武裝力量,以協助烏軍對抗俄軍。隨后,烏克蘭駐各國大使館便開始了“招募雇傭兵”的宣傳。
盡管,國際各方對烏克蘭組建外籍軍團一事看法不一,美英表示支持,日韓強烈反對,韓國***更是發出了“誰敢去就處罰誰”的警告。
但不可否認的是,外籍兵團一事,很可能為某些西方國家“變相出兵”烏克蘭提供便利。
例如,第一支趕赴烏克蘭的外籍兵團小隊,便由12人組成,其中8名美國人、3名英國人、1名德國人。這12人都是前特種部隊成員,并且都接受過北約的軍事訓練,有著極強的反恐和單兵作戰能力,且每個人都能帶領一支突擊小隊。
在12人小隊赴烏之后,又一批近千人的外國公民趕赴烏克蘭了。目前,在烏集結的“雇傭兵”,人數恐怕已經接近5000人了。如今,美國這邊又曝出有3000多人打算赴烏作戰,烏克蘭將迎來一波強有力的外援。
而這,也再度加深了外界對“外籍兵團”是西方出兵烏克蘭的“跳板”的質疑。甚至不由讓人懷疑,俄烏戰局陷入膠著、俄軍將領屢遭“斬首”背后,是否有這些西方“雇傭兵”的身影在?
再來說說第三個消息:英國又開始大肆“拱火”了。
8日,英國副首相拉布在接受采訪時公開承認,英國已經為烏克蘭培訓了約2.2萬名士兵,并對俄羅斯施加了“他記憶中最嚴厲的制裁”,還預測此次俄烏沖突將持續幾個月、甚至幾年。
8日晚,英國國防大臣華萊士公開呼吁波蘭向烏克蘭提供戰機、加強其空軍力量,并信誓旦旦的表示“英國會保護波蘭、也會提供任何需要的幫助”。
不得不說,在此次俄烏沖突中,英國絕對是除了美國之外、“叫得最歡”的國家,巴不得俄烏沖突迅速升級、戰火外溢,沖突持續越久越好,以便其趁機攫取利益。
一方面,俄烏沖突的持續升級,將帶動國際油價上漲,這對享有北海油田的英國來說,是一大利好;另一方面,沖突持續升級,東歐資本勢必人心惶惶,開始尋求向西轉移資本,而倫敦很可能成為下一個歐洲資本的“棲息地”,這對剛剛經歷“脫歐”、經濟萎靡不振的英國來說,相當于一劑“強心針”。
因此,英國自然會以“唯恐天下不亂”的姿態,繼續煽風點火,“聲援”烏克蘭。
總之,對于唯利是圖的美英等國來說,俄烏戰況越是激烈、歐洲局勢越是混亂,對他們就越有利。
至于“拱火”之后會引發怎樣的“洪水滔天”,俄烏軍民、歐洲民眾會經歷怎樣的水深火熱,美英根本不在乎。
最后,且談3點粗淺看法吧。
第1,戰爭是殘酷的!不論你是身先士卒的士兵,還是運籌帷幄的將軍,一旦被卷入戰爭、陷入復雜多變的戰場形勢,都將置身于危險境地。
在3月3日,俄國防部曾便公布過一次俄烏雙方的傷亡數據,顯示當時,已有498名俄羅斯軍人陣亡、1597人受傷;烏克蘭這邊則有2890人身亡、大約3700人受傷。
請注意,這是5天前的數據,如今的傷亡情況估計還要嚴峻得多。至于為什么沒有及時公布消息,主要還是戰況太過激烈、復雜,前一刻統計的數據,沒準下一刻就變了。
此外,這還只是俄烏軍方的傷亡情況,要是算到平民,估計又是一個悲傷的數字了。
第2,俄烏沖突背后的“布局者”仍是美英。
對英國來說,想通過這場沖突得到的,是歐洲資本市場、是“脫歐”后的發展前景。
而對美國來說,是歐洲的進一步分裂,俄歐關系的“一刀兩斷”,以及“北溪2”項目徹底癱瘓,但最終目的,還是阻止美式霸權走向衰敗與末路。
至于烏克蘭,只是美英等國實現失利的棋子和工具罷了。美英的支持究竟是“真幫忙”,還是“毒蘋果”,澤連斯基心里該有數了。
第3,美英步步施壓,俄軍少將接連戰死烏克蘭,普京絕不會輕易罷休,接下來很可能會通過鐵腕手段找回場子。
可見,隨著局勢升溫,沖突依舊有擴散和升級的風險。
只能說,越是關鍵時刻,各方越應該保持冷靜與克制,盡快實現停火、緩和當前局勢。否則,悲劇還將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