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世界上最懶的動物,可能很多人會想到樹獺,它們平均每天只移動25厘米,逃生情況下也不過只有每分鐘0.2米。
然而事實上,自然界中還有一種動物,比樹懶更懶,它們甚至能夠多年不吃不喝,保持同一姿勢生活長達6年。它就是:洞螈。
來自英國和匈牙利的研究團隊,在一處洞穴中發現了19只洞螈,之后專家開始長期記錄它們的行動,結果發現最活躍的一只洞螈在230天內也僅僅移動了38米,而絕大多數洞螈都在同一個地方保持同一個狀態,有些甚至已經保持了6年之久,6年一動不動居然還能存活,不得不說這是一個奇跡。
洞螈洞螈,是脊索動物門,兩棲綱,有尾目,洞螈科,洞螈屬的品種,近親包括有蠑螈,娃娃魚等。和娃娃魚一樣,洞螈對水質的要求也非常高,水質稍微受到污染就會導致它們死亡,因此它們也被當作水質檢測器,一旦它們無法在這里存活,就說明這里水質受到污染。
和娃娃魚不同的是,洞螈只生活在洞穴水源環境中,目前只分布在阿爾卑斯山脈溶洞的地下水脈中。雖然斯洛文尼亞***會將一部分洞螈送給別的國家研究,但為了防止繁殖,只輸出雄性。
由于洞螈生活的環境常年得不到陽光照射,而陽光又是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關鍵,這就導致了這里的能量稀缺,絕大多數動物都因為無法適應低能量環境而死亡了,只有洞螈在這里生存了下來。
據推測,洞螈的祖先應該生活在有陽光照射的環境中,但后來不知是為了躲避天敵,還是誤入到洞穴深處難以出來,導致它們留在這里,并存活了下來。
盡管洞螈能夠在這里存活,但這里的能量實在是太少了,以至于在演化的過程中,一些活潑好動的個體,因為對能量需求量大而逐漸被淘汰了,只有一些非常懶惰的個體才有可能適應這里的環境,而被保留下來。
在自然選擇的作用下,生活在這里的洞螈越來越懶惰,甚至能夠保持同一個姿勢長達6年時間,在此期間即便完全不進食,依然可以存活。
我們知道,個體的存活無法延續種群的命運,唯有孕育出后代才能讓種群永存,在這一點上,洞螈似乎也不怎么給力,它們的慢不僅是行動慢,而且繁衍也非常慢,平均每12.5年才交配一次,據說洞螈壽命能達到100年,但沒有被證實。即便它們能夠活到100歲,也只能參與繁衍8-9次,相比之下繁衍的速度實在是太慢了,既然如此,它們為何沒有滅絕呢?
事實上,洞螈之所以沒有滅絕一方面是因為洞螈不存在天敵,即便繁衍速度慢,只要活得足夠久,就能夠參與多次繁衍。
其次,洞螈是卵生,有時卵胎生,卵經常分散附著在石下,一些洞螈還有護卵的習性,使它們的存活能夠保持一定的比例。
在這種生存壓力下,洞螈即便繁殖速度慢,種群規模也維持在一定的數據,因此這種物種沒有滅絕。
洞螈吃什么?我們知道,地球上的能量來源主要是太陽,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合成能量,動物們直接或者間接通過植物獲取能量。由于黑暗的洞穴常年接受不到陽光,這里的植物難以進行光合作用。不過,洞穴內的水流會連接外界,將外界的能量運輸到洞穴中。
洞螈在生活過程中,就會捕食從上游漂來的小魚、小蝦或者蝸牛等,由于這些食物來源也非常少,為了維持生活,洞螈減少不必要的器官。比如:洞穴中沒有紫外線,就去掉皮膚上的色素;洞穴中沒有陽光,眼睛也不要了。
但即便是這樣,洞螈能夠獲得的能量依舊有限。由于主動尋找這些食物太過于耗能,所以洞螈演化出的策略是:等待。等到有食物經過時,它們再進餐,為此它們演化出了極其敏銳的聽覺,嗅覺和味覺,每當食物經過這里,它們就會迅速進行定位,然后捕食它們。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洞螈都生活在無人打擾的洞穴之中,人類對其生活影響較小。而現如今隨著人類工業化進展,水質污染對洞螈生存環境造成了一定影響,好在人們已經注意到了它們,已經在盡力地保護它們,其棲息地水質也得到了保護,生存依舊延續著過去的狀態。
#動物##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