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流行的話,叫“有錢人的世界你不懂”。今天我們來說一說典故里面的有錢人的世界是怎么被世俗所誤會的。
買櫝還珠這個成語大家耳熟能詳,其意思也通透簡單,常常用來比喻人們?nèi)∩岵划?,抓小放大,不分貴賤。
但是成語里面那個買了木盒而舍去珍珠的鄭國人應(yīng)該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呢?我們先來看一下原文是怎么說的“楚人有賣其珠于鄭者,為木蘭之柜,熏以桂椒,綴以珠玉,飾以玫瑰,輯以羽翠。鄭人買其櫝而還其珠”
楚國人把珍珠用精美的木盒包裝,在鄭國售賣。那個年代能夠購買珍珠的人肯定不是普通消費者,他的潛在客戶是有一定經(jīng)濟實力的富人。珍珠是一種天然寶物,具備稀有和美麗這兩大屬性,價值雖說不菲,但這種天然的寶貝看的多了也是千遍一律,你花再多的錢也不可能買到太奇怪的珍珠。所以在大資本家來看來,他們不會通過收藏珍珠黃金珊瑚這些天然的寶物來彰顯自己的品味,把玩久了肯定會膩煩。
古人還有句話叫“玉不琢不成器”,說的是玉石不經(jīng)過雕刻不會有很高的價值。這里就很好的解釋了天然的寶物再美麗也得經(jīng)過人的加工獲得更高的附加值。美玉從它的天然屬性升級到人文屬性才會更加珍貴。
因此當一個不差錢的鄭國人在看到精美絕倫的木匣時,便被其所具備的藝術(shù)價值折服了。所以才有了花重金購買木匣而舍去珍珠的佳話,因為在他眼里,一個人文價值很高的木盒遠勝過一個天然無趣的珍珠。這種人文精神在當時無法被普通人所理解,才會被大家笑其不識貨。成語里面的鄭人不是不識貨,而是太識貨,他的認知范圍已經(jīng)超過了社會上的大多數(shù)人。難道這么有錢的人你會懷疑他不認得珍珠嗎?根本原因就是富人和大眾不在一個層次上。
所以通過這個故事我們要明白,一個人的認知是有限的,不要拿著自己有限的認知去評價比你等級更高的事物,你的認知偏差會鬧出笑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