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真誠,忠誠
【成語】
真心誠意
心悅誠服
推誠布公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盡誠竭節
【例句】
①夫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諫太宗十思疏》)
②敢竭鄙誠,恭疏短引。一言均賦,四韻俱成。(《滕王閣賦》)
③愿陛下矜愍愚誠,聽臣微志,庶劉僥幸,保卒余年。(《陳情表》)
④帝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愚公移山》)
⑤年、月、日,季父愈聞汝喪七日,乃能銜哀致誠。(《祭十二郎文》)
(2)實在,的確
【成語】
誠惶誠恐
【例句】
①誠知不如徐公美。(《鄰忌諷齊王納》)
②所謂天者誠難測,而神者誠難明矣。(《祭十二郎文》)
③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④戰敗而亡,誠不得已。(《六國論》)
⑤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師表》)
⑥誠既勇兮又以武。(《國殤》)
(3)如果,果真
【成語】
誠不能免
【例句】
①仆誠以著此書,藏之名山,傳之其人,通邑大都。(《報任安書》)
②誠知其如此,雖萬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輟汝而就也。(《祭十二郎文》)
③秦甚憎齊,齊與楚從親,楚誠能絕齊,秦愿獻商、於之地六百里。(《屈原列傳》)
④今將軍誠能命猛將統兵數萬,與豫州協規同力,破操軍必矣。(《赤壁之戰》)
⑤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隆中對》)
⑥君人者,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諫太宗十思疏》)
【語義提示】
“誠”本義是指“真心,不詭詐”,故引申出“真實的”。進一步虛化為副詞“實在、的確”,又引申表假設語氣,可譯為“如果、果真”。
【思維導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