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
7、吊《說文解字》:弔
讀音:diào,嘯多切。
《說文解字》:問終也。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從人持弓驅(qū)禽。
《吳越春秋》:死則哀以白茅,投于中野。孝子不忍見父母為禽獸所食,故人持弓助之。此釋吊從人從弓之意。
本義為“慰問死喪”。
甲骨文,人持弓形。
金文,“人”的形象明顯,已為金文“人”的形態(tài)。“弓”形承襲了甲骨文的形態(tài)。
小篆,由甲骨文和金文演變而來,由“人”形與“弓”形會(huì)意。
克
8、克讀音:kè,若得切。
《說文解字》:肩也,像屋下刻木之形,凡克之屬皆從克。
甲骨文,像人頭頂重物之形,下部是人的形狀。
金文,形體與甲骨文大體相似。
小篆,形體與甲骨文、金文大體相似,只是下面的“人”形有較大變化,省去了隆起的腹部,也減掉了下垂的手臂。
考慮到辨識,并與今文字發(fā)生聯(lián)系,在此例舉一個(gè)漢印“克”字,已出具今文字形體。
腦
9、腦讀音:náo,奴皓切。
繁體:腦。《說文解字》:匘。
《說文解字》:頭髓也。“巛”像發(fā),“囟”像腦形。
囟即囟門,頂門,嬰兒頭頂未合縫的地方。
甲骨文、金文,此形體僅為推測,并不能斷定為甲骨文或者金文。
在甲骨文、金文里都沒有找到此種形體,但按照“腦”的繁體寫法為“腦”,《說文解字》里寫作“匘”,“巛”像發(fā),“囟”像腦,因此此種推測倒也合理。《古文字類編》里又作“左為月,右邊上巛下山”,或作“左為月,右邊三個(gè)止”。戰(zhàn)國簡又寫作“上止下山”。本人才疏學(xué)淺,不甚明了,手頭工具資料又有限,還請方家指教,在此謝過!
小篆,由“人”、“發(fā)”、“囟”會(huì)意,強(qiáng)調(diào)是“人腦”。
楷體去“人”加“月”(即肉),強(qiáng)調(diào)“腦”是人體器官。
楷體本來已經(jīng)把“肉”誤寫成了“月”,而俗體楷書又去掉頭發(fā)形狀“巛”,并將“囟”誤寫成“?”,變成了現(xiàn)在的“腦”,以訛傳訛,越傳越遠(yuǎn)。
大家好!
我是【聽琴山館】王萬平,古琴、書法職業(yè)教師。讀書、彈琴、寫字,略有心得,愿與您分享交流。歡迎關(guān)注【王萬平書法】,您有任何批評、意見及建議,請?jiān)谙路健驹u論區(qū)】留言,我們共同探討,共同學(xué)習(xí),共同提高。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