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戰結束以來,世界各大國總體上都能維持和平相處,彼此沒有發生直接的軍事沖突或者對峙。事實上,古巴導彈危機結束之后,就連在全球爭霸的美國和蘇聯也沒有再發生過直接的大規模武裝對抗。除了發展中國家實力增強,對大國形成制約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那就是聯合國五常都擁有核武器,形成了一種核平衡。不過隨著這段時間烏克蘭戰爭的爆發以及雙方對抗行動的升級,核戰爭警報又被拉響。據美國《華爾街日報》網站消息,美國總統拜登最近放棄了一項承諾,意味著降低了美國使用核武器的門檻。
2020年競選總統期間,拜登曾經表示,美國核武器的唯一目的就是阻止或者報復敵人的核打擊。而現在,拜登***的核政策被修訂為:美國核武器的“根本作用”是阻止核攻擊。國際輿論認為,未來美國在阻止敵方的常規、生物、化學甚至網絡攻擊等“極端情況”下也可以使用核武器。
與此同時,俄羅斯對核武器的政策在2020年也進行了修訂,同樣是放寬了使用門檻。3月26日,俄羅斯聯邦安全會議副主席梅德韋杰夫表示,俄羅斯認為談判是解決問題的最正確方式,但在受到安全威脅時可能會使用核武器。
除此之外,俄羅斯近期還舉行了“末日”演練,起飛了22架特種飛機,這種飛機是為了確保俄羅斯***在核戰情況下正常運轉。目前俄羅斯的核武器使用條件相當寬泛,不但包括俄羅斯,甚至連盟友的安全也被包括了進去。
這與美國的態度比較相似,也就是說,在美國和俄羅斯看來,核武器只是常規武器的加強版,是可以使用的。目前世界上的有核國家中,只有中、美、俄三個大國擁有三位一體的核打擊能力,是真正的核大國。
中國對核武器的態度是最謹慎的,也是唯一一個承諾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對無核國家和地區使用核武器的大國。而美國和俄羅斯的使用條件不但寬泛,而且很模糊,這給全世界都蒙上了一層核戰爭的陰云。
美國和俄羅斯在近年來不約而同地選擇放寬核武器的使用門檻,與國際局勢的變化有直接關系。在2008年以前,俄羅斯的國力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強的,能夠在各個領域與美國進行對抗,因此并不需要拿核武器來保障自己的安全。
但最近十幾年俄羅斯國力大幅下滑,同時又受到了美國以及西方國家各種制裁,不安全感越來越嚴重,開始尋求以核武器來對美國進行威懾。與此同時,美國的實力也在相對下滑,對中國的優勢漸漸被抹平,也開始生出嚴重的不自信感。
特朗普上臺以來,美國大力推行單邊主義外交政策,引起盟友和全球其他國家的強烈不滿,美國的國際信譽漸漸流失,這增加了美國以武力手段解決問題的可能性。美國從來沒有做出過不首先核武器的承諾,因此考慮使用核武器并不稀奇。
這一次烏克蘭戰爭,出現了相互沒收資產、相互制裁對方領導人這種冷戰時期都不怎么出現的極端對抗手段,“新冷戰”已經漸漸有了雛形。無論這場戰爭怎么收場,俄羅斯與美國的關系都不太可能緩和,而在可預見的范圍內,中國與美國的關系也不太可能大幅回暖。
所以核戰爭的風險是存在的,最后是否會走到那一步,還要看各大國能否管控住分歧。各個大國之間的默契一旦打破,戰爭風險就會迅速擴大,廣大發展中國家應該聯起手來發出正義聲音,勸阻美國和俄羅斯之間的極端對抗。否則一旦引發核戰爭,將是人類的滅頂之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