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肉夾饃店被索賠9.8萬,陜西肉夾饃做錯了什么?
網傳視頻
昨天,關注到一個視頻,內容是有個河南洛陽的肉夾饃店老板,因為被潼關肉夾饃的商標持有方起訴,以其侵權使用對方“潼關肉夾饃”為由,要求索賠99800元。面對如此巨額賠償要求,這位中年商戶情緒崩潰,竟然在鏡頭前哭了起來,瞬間引發了很多網友的關注,同情者有之,看熱鬧者亦有之。
實際上不僅僅是河南洛陽,近兩天有很多地方的潼關肉夾饃店都收到了類似的起訴。一夜之間,經營多年的店鋪突然被通知侵權,很多店主一時間不知所措,嘆息聲遍野。
資料圖
從網友的反饋來看,目前的觀點陣營主要分為兩派。一派認為在版權商業社會越來越規范的當下,既然侵犯了人家的已經注冊且專屬的版權,就不能隨意侵犯使用。這兩年,滿大街都是潼關肉夾饃,產品質量和服務水準參差不齊,本身就對潼關的肉夾饃品牌產生了負面沖擊,如果任由之野蠻擴展,長遠并不利于潼關飲食文化的永續發展。
但也有一派觀點認為,這兩年餐飲生意難做,將近10萬的索賠,對于一個小老板來說懲罰太深重。另外,潼關方面的格局太小,人家掛你的牌子,也對你是種宣傳,如今你卻要以此來懲戒別人,明顯是居心不良,唯利是圖!
在我們看來,豫陜都是面食大省,雙方在飲食文化方面融合很深,沒有人規定河南人就不能開潼關肉夾饃店,也沒人強制陜西人不能賣燴面胡辣湯,我曾經在鄭州鬧市區就吃過河南人開的魏家涼皮館,雖然味道不正宗,但起碼色相還是可以的。當然我也不否認,西安滿大街的河南早餐,很多店主都是西安本地人。
資料圖
雖然飲食品種和地域不受限,但是任何行業都有包括版權在內的游戲規則,任何人都不能逾越法律和規則去開展商業經營,否則就應該受到責罰。這位洛陽小老板,哭得叫人同情,但是也確實叫人無奈。
不過也有人質疑,潼關這個所謂協會的舉動,有點借著法律保護去謀私利的嫌疑,其***是假,居奇牟利或是真。
正如有媒體評論的那樣,從逍遙鎮胡辣湯,到潼關肉夾饃,為何一些地方行業協會熱衷于“碰瓷***”?這是因為***之心過于急切,還是以***之名,行敲詐勒索之實?對于類似***,恐怕不能簡單叫停了事,相關部門該仔細查查背后的動機和利益鏈了。
總之回到這個新聞本身來說,陜西的餐飲文化要走出去,一方面需要有版權意識,有行業自律和產品標準的思維,更需要有一些胸懷和格局。就比如說,同樣是被注冊的商標,沙縣小吃的“商標”所有權歸***管,然后***免費授權給老百姓,甚至為了讓沙縣打出名聲還給予開店補貼,大家有錢一起賺。
對于這個新聞事件,不知道大家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