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鄲”之名
由何而來?
三千年不改名不遷址
秘密何在?
圖文:邯鄲老崔
前幾日,“邯鄲市文化建設與文化事業發展促進會”籌備組,分別邀請邯鄲文化名人王興、郝良真等,漫談邯鄲文化。其間提到,關于“邯鄲”一名的由來,至今還沒有一個令人信服的詮釋。
大家對此發言熱烈,都認為,這是一個有趣的問題,也是一個重要問題。因為“邯鄲”之名由何而來?為什么三千年不改名、不遷址?這是人們十分感興趣的一件事情。
(橫屏。青崖寨,邯鄲最高峰。攝影@邯鄲老崔)
▼
“邯鄲”之名的由來,有多種說法。每種說法似乎都有道理,但每種說法都讓人感覺不甚完美和服人。
1.山之盡頭說。這是影響最廣,也是見諸文字記載的說法。它是以三國時魏國人張晏在《漢書·地理志》當中的注釋為源,來說明"邯鄲"由來的。大意是:邯,山名,單,盡頭意,邯山至此而盡,加上代表城郭意思的“阝”,邯鄲由此而來。此后,人云亦云,影響至今。
2.文物考證說。甲骨文中反復出現十多次的古地名“甘”,被認為是邯鄲地名最早的字源。戰國早期的“戈”和“幣”上的“甘丹”銘文,史學界認為就是指邯鄲。由此可見,“邯鄲”之名是由“甘丹”演變而來,至今三千一百年之遠。但“甘丹”的含義是什么,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橫屏。邯鄲西部層層疊疊的東太行山脈。攝影@邯鄲老崔)
▼
3.因山得名說。此說認為“甘”是山名,位于邯鄲西部,甘山因山色紅紫而被稱為“甘丹”,此地也就因山而得名為“甘丹”。這種因山(或因水)得名的案例很多。
4.陰陽關系說。這是從“甘丹”二字的字形上看的。“丹”是倒過來的“甘”,“甘丹”二字,一正一反,一陰一陽,體現的是簡樸而博大的中國古代哲學思想。
(橫屏。鼓山,中國文化名山,響堂山石窟開鑿于此山。攝影@邯鄲老崔)
▼
5.甘泉煉丹說。丁偉同志主編的《一座等了你三千年的城》之植物草本篇中,作者周海平附錄了一篇小文,“一名中醫對邯鄲名字由來的猜想”。大體觀點是,“甘”,字形如“井”,與水有關。“丹”,日月相合,與火有關,“丹”也是道家煉的長生不老藥。邯鄲自古產藥材,出名醫。毛詩載藥,扁鵲成名,虎守杏林,彭祖彭艾,針家竇默,皆出自邯鄲。
老崔讀完文章覺著,在中醫師眼里,邯鄲就是用“甘泉”炮制“丹藥”的地方!一個好大膽,好有趣的猜想。
此外,還有氏族聚居說,外族音轉說等。前者認為,邯鄲之名可能來源于商周時期甘氏和單氏,兩大氏族東遷,曾在邯鄲一帶聚居。后者推測,“邯鄲”一詞乃由草原民族稱呼酋豪為“汗”的緩讀或音轉而來。
(橫屏。紫山,邯鄲“紫氣西來”的祥瑞之山,漢族“馬姓”根祖地。攝影@邯鄲老崔)
▼
山之盡頭說,流傳最廣,但被詬病最多。一是“邯山”有名無蹤;二是“盡頭”之于地名,不祥和,是忌諱;三是三國時張晏的注釋,距邯鄲成名已越千余年,未必不是杜撰。
文物考證說,認可度最高,但只是字源考證,并沒有講清“甘丹”的來由。其他說法,大都是在此基礎上的推測和猜想。
(橫屏。邯鄲城與邯鄲西邊的山。攝影@邯鄲老崔)
▼
既然現有說法都不能令人信服,那么,老崔何不也來一個“大膽猜想”呢?興許猜對了呢!
去年,“老崔視野”發了《大視角呈現一個不一樣的響堂山》,有小伙伴發帖問,是否拍到了北齊高歡尋找的“龍脈”?
閑暇時,老崔翻閱了相關航拍照片,又研究了衛星地圖,結果,有了一個驚天發現。而這個發現,或許可以解開邯鄲之名的秘密。
小伙伴們都知道,邯鄲西依太行山脈,東接華北平原,地勢自西向東呈階梯狀下降。在太行山主脈向山前平原的過渡中,有一道突然隆起的山嶺,靠南的一段叫做鼓山,靠北的一段稱為紫山。邯鄲城,就坐落在這道山嶺東側的丘陵與平原的交匯處。
(橫屏。邯鄲市地形剖面圖。突然隆起的鼓山和紫山,成了太行山主脈與邯鄲城之間的分水嶺。圖源:邯鄲市方志館)
▼
神奇的是,從衛星地圖上看,這道隆起的山嶺,南段的鼓山,活脫脫一條出水的“青龍”;北段的紫山,清亮亮一只下山的“白虎”。
(紫山,一只下山的白虎,活靈活現。制圖@邯鄲老崔)
▼
(鼓山,一條出水的青龍,生動威武。制圖@邯鄲老崔)
▼
“青龍”和“白虎”盤踞在太行山主脈與邯鄲城之間,既擋住了獵獵西風、洪水激流,又留出了東西聯動的通道。古時的滏口陘,現在的邯長通道,都暢通無阻地從這里穿過。古漳河及現在的滏陽河、洺河都被“青龍”、“白虎”阻隔,使之轉彎、減速,堆積了平原厚土,養育了一方人民,孕育了邯鄲文化。
(橫屏。紫山(白虎)將洺河阻隔,使其轉向,避開了邯鄲城。制圖@邯鄲老崔)
▼
(橫屏。鼓山(青龍)高高隆起,擋住了獵獵西風。制圖@邯鄲老崔)
▼
(橫屏。彎曲如龍的漳河大曲峽,位于“青龍”之尾。制圖@邯鄲老崔)
▼
按照中國傳統的堪輿理論,邯鄲城坐西朝東,背靠太行山主脈,鼓山、紫山分列兩側,前面是一望無際的大平原,一派“龍蟠虎踞”之勢。契合了“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的中國古代選址要素。這種地象,在八百里太行東麓沿線,僅此一例。
看得出,邯鄲地處中原,龍蟠虎踞,四通八達,分明就是一塊充滿帝王之氣的風水寶地,這才有了三千年不遷址的邯鄲城。難怪歷史上這塊地界成了“都城”的富集地,戰國趙都邯鄲、“六朝古都”鄴城、宋朝陪都大名,都曾在中國歷史上各領***。
(橫屏。邯鄲是一塊充滿帝王之氣的風水寶地。制圖@邯鄲老崔)
▼
老崔推斷,邯鄲之名,應該來源于邯鄲的地理脈象、大山大水。
據有關地方志記,《水經》有“邯水發源于邯山,注入漳,今湮”的記載。說明“甘”不僅可以解釋為山,也可以理解為河。“甘”,大概率是發源于西部山區、流經邯鄲大地的大河水脈。
漳河,發源于太行深山,古時被稱為降水、衡河。它遷徙無常,放蕩不羈,善淤、善決,是塑造太行山前平原的重要大河。大禹治水時代,漳河在邯鄲以北被黃河合流,《尚書·禹貢》記載,“北過降水,至于大陸”。存在了幾千年的河北第一大湖“大陸澤”(位于邢臺市東北),就是因為黃河、漳河改道,失去水源補充才逐漸消失的。邯鄲市邯山區現有“干河溝”社區,“干河溝”是個古地名,它會不會是個大河故道呢?“干河溝”會不會是“甘河溝”的音轉呢?
“丹”,應該就是山色紅紫的鼓山、紫山。鼓山、紫山是邯鄲城“紫氣西來”之源,“盤龍臥虎”之地,是邯鄲城的護佑者和保護神。
因“甘水丹山”而造就的邯鄲這片神奇之地,喚作“甘丹”順理成章,合情入理。這是老崔對邯鄲之名由來的一個推想。
一家之言,奇談怪論,提出來,供有興趣的大家批評、考證。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