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東莞大嶺山森林公園,相信大家并不陌生,這是一個連綿不斷的山群,橫跨虎門、厚街、大嶺山、長安四大鎮,共計4個入口廣場,要把所有大小景點玩個通透,還需要一定的時間。以前我們去過觀音寺、九龍潭、霸王城、神仙水等景點,以“自然"、“古樸"、“野趣"為特色,這次去的是一個毫不起眼卻比較神奇的景點——馬山仙境。
馬山仙境
馬山仙境位于大嶺山鎮府駐地以西5公里處,大嶺山東北面的群山之中,海拔300余米。此地林木陰翳;山峪疊石成窟;石下有川流不息的清泉,山清水秀。登高遠眺,南是蓮花山、馬鞍山;西北是水濂山。眾山對峙,相互映襯,更顯得馬山巍峨、雄偉。
馬山仙境
從厚街出發到馬山仙境也花了二十多分,沿途也見識了很多廣告牌,山路大有“十八彎”之勢,好不容易到達景點處,又為停車點而憂心。索性的是這次來的人不多,停好車后,我們看了下大嶺山鎮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簡介,這里簡要的闡述了2017年度大嶺山農田建設的選址和完工時間,也歷時兩年多。
農田建設項目簡介
不到一會兒我們經過馬山仙境的牌坊,正面的橫批寫的是馬山仙境,對于這個“仙”字,驢友們倒有幾番爭執,有的說是仙境有的說是仟境?問了度娘,才知這個是異體字,簡化后就成了“仙”。
怪石嶙峋
沿著大路倒可以快速到達山頂,而我們選擇了右邊的山路,其目的是觀看更多風景,也有小四輪在途中運輸竹子,車稍微快點像放煙霧彈似的,我們只好遠而避之。
山路崎嶇
眼前的參天古樹高大偉岸,綠樹成蔭,惹得一個個合影留戀,腦子里卻浮現了《綠野仙蹤》的畫面,也許動畫片的場景也是從現實生活中演變而來,有句話叫做藝術來源于生活,卻高于生活。
參天古樹
繼續前行,我們可以看到很多的奇形怪石,大的估摸有兩頓多重,就比如圖下的石頭,有的人說像鯊魚,有的人說像刺猬,也有的人說像豪豬……石頭的周邊也有些搞燒烤的灰燼,還有些未燒完的香火,對于這些奇石,也會引起當地人的祭拜和信奉。
奇形怪石
在茂名的樹林里穿梭,有種叢林探險的感覺,走山路的人固然不多,從地上的落葉和青苔可以判斷出。林中的蟲鳴鳥叫聲增添了無限生氣,不時山頂還會傳來幾聲大人的吼叫聲,像是在給我們壯膽。
林中穿梭
回眸一望,我們已經置身于在一個綠色世界,畫風很綠也很唯美,像極了濃郁的水墨丹青,大人小孩在叢林中追逐嬉戲,還有些商販在砍林中山竹,忙得不亦樂乎。
回眸一望
大約十多分,我們就到達了半山腰,這里樹木叢生,怪石嶙峋,涼風習習,如果不是人們的打鬧聲喚醒了沉睡的大地,想必只身一人還有些后怕。
林中探險
半山腰的還有一塊渾然天成的“龍騰石”,不知是哪位大師還在上面書寫了“金榜題名”四字?可能是用來激勵后人奮發圖強,勇往直前,金榜題名吧!
“龍騰石”
走過“龍騰石”前方就是陡峭的山坡了,由于沒有臺階式的階梯,給我們帶了諸多不便,我們只好一步一個腳印,小心翼翼的攀爬,當我們看到那些古老的建筑,心里又是格外的興奮,很想“天外飛仙”似的一探究竟?
“一線天”
看我們從陡峭的懸空建筑攀爬而上,是不是很有***感很有冒險精神?其實我們也佩服了自己一把,不過用驢友的話說:下次來打死也不走這條了?讓我忍俊不禁。
柳暗花明又一村
到達高地時,又是另一番景象,古老的廟宇,空曠的菜地,藍天白云,清風拂面,別有一番滋味涌上心頭。據悉,馬山廟又名七姐廟,利用天然石窟,用青磚稍加修建而成。此廟建于宋代,盛于明代。民國以后聞名于海內外,歷來香火旺盛。廟前有一巨石刻有“龍巖古跡”四字。七姐廟的前左側有“圣帝廟”,是篁村張錫康于光緒十年甲申冬所立。
馬山七姐廟
馬山七姐廟旁邊還豎立了一個石碑,記錄了1941年初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第三大隊第四、第五小分隊在馬山收集情報和抗擊日軍的英勇事跡……
馬山情報點遺址
不遠處還有馬山古跡保護和建設控制地帶保護公示牌,也有游客從山頂采摘了小竹筍,看到他們剝得津津有味,惹的我等驢友也想沖向山頭采摘一把。
剝小竹筍
“夢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景’卻在燈火闌珊處。”從廟宇處的護欄往下看,這時我們隱約看到了傳說中的“龍抬頭”。
踏破鐵鞋無覓處
據《東莞縣志》載:山上皆怪石,曰掛榜、曰龍珠、曰馬鞍、曰豬首,環詭萬狀,賦形維肖。此外,還有龍床、石龜、石魚等形狀各異的石景。
渾然天成
山間巖石崢嶸聳峙,巖洞迂回曲折,泉水潔凈清冽。1985年春節,東莞市交聯主席吳慶秋,游馬山時題詩:“傳說道人崔紫霞,曾到馬山傳教道。聽泉洞里好讀書,紫霞泉水好潤喉。夜聽金牛推磨聲,丹決不許人間留。扶善除惡人傳頌,秀才看榜不用愁。南蛇吐珠潛龍巖,妖豬、雞鯉變石頭。犀?;谶^甘獻月,抱郎樹下情意投。此地東莞一勝景,東縱功績永世留”。
“龍抬頭”
圖文由文旅君少原創,喜歡旅行的朋友歡迎大家點贊評論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