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麻豆影视文化有限公司-国产 高清 在线-国产 日韩 欧美 亚洲-国产 日韩 欧美 综合-日日夜夜免费精品视频-日日夜夜噜

街中多行人打一字(街中無行人打一字)

  • 生活
  • 2023-04-19 15:15

新華社北京3月26日電3月25日,《新華每日電訊》發(fā)表題為《渭城詩意千載悠咸陽古原盡王侯——走進中華民族第一個大一統(tǒng)王朝之都》的報道。

“一上高城萬里愁,蒹葭楊柳似汀洲。”1000多年前,晚唐詩人許渾臨渭水之濱,登高樓以懷古。此時,唐王朝江河日下,而詩人所見亦是滿目飄零——秦代舊苑已成鳥下蠻蕪,漢朝宮室形似秋之黃葉,客居異鄉(xiāng)的詩人面對如千百金鈴齊鳴般的觸目之景,寫下了千古名句“溪云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fēng)滿樓”。

許渾的感懷之地,正是中華民族第一個大一統(tǒng)王朝、大秦帝國之國都——咸陽。

咸陽新貌,資料照片,受訪單位提供

自商鞅變法到荊軻刺秦,從楚漢爭天下中淪為焦土到女皇武則天歸葬乾陵,地處八百里秦川腹地、渭水北岸的古都咸陽,曾宮闕羅北極,千載坐盈虛;自周、秦至漢、唐,方圓800平方公里的咸陽原上,分布著27座帝王陵墓和2000多座陪葬墓——這里曾是風(fēng)云激蕩、雄圖霸業(yè)之地。

“涇渭橫秦野,逶迤近帝城。”歷史上,咸陽長期是京畿重地。作為西出長安的首個大驛,一年之始的春季,古人多在此飲酒相送,折柳贈別:王維在渭城朝雨中勸君進酒,李賀在咸陽古道上衰蘭送客;李白嘆“三月咸陽城,千花晝?nèi)珏\”,岑參道“五陵北原上,萬古青濛濛”——這里又是古道情長、詩意棲居之地。

近日,記者走進中華帝陵密集地咸陽,在渭城春色中看秦地山河,感漢韻唐風(fēng)。

渭城詩意:折柳送別咸陽道

秦川萬樹春陰合,渭城絲雨勸離杯。翻開中國古代色彩斑斕、余韻悠長的送別詩篇,會發(fā)現(xiàn)“渭城”是一個頗具代表性的作別之地。在一年之始的春季,古人多在此折柳贈別,渭水相送。唐代詩人韓翃詩云“渭城寒食罷,送客歸遠道”。李白也曾在“梨花千樹雪,楊葉萬條煙”中“斗酒渭城邊,壚頭醉不眠”,“惜別傾壺醑,臨分贈馬鞭”。

關(guān)于渭城的送別詩,或許還屬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最有名: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此詩中,王維以其“詩中有畫”的寫意筆法,輕描淡繪渭城之春,亦道出歷來在此送客,多是西出長安、前往西域之地。

“飄飄東去客,一宿渭城邊”,“渭城柳色關(guān)何事,自是離人作許悲”,“玉關(guān)去路心如鐵,把酒何妨聽渭城”……頻頻出現(xiàn)在古代送別詩中的渭城,即今咸陽——古時因曾置渭城縣,故又有渭城之稱。王維送別元二之地,在唐時的渭城驛(又稱咸陽驛),此后西去沿線驛站連屬,興平驛、馬嵬驛、武功驛……過安戎關(guān)后達于隴右,前往陽關(guān)、玉門關(guān)。

咸陽清渭樓,資料照片,受訪單位提供

古代行路,不如現(xiàn)代之便捷。在王維所處的唐代,出京師長安往東南荊楚之地,可走藍關(guān)古道,被貶潮州刺史的韓愈正是在此道上苦吟“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guān)馬不前”;通巴蜀則多走南向的秦嶺蜀道,所謂“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若要一路向西,則需跨過渭河走咸陽而西出,穿河西走廊,直抵西域。

“西漢張騫鑿?fù)ㄎ饔蚝螅剃柍蔀樽蚤L安西出陽關(guān)的必經(jīng)之地。”咸陽歷史文化研究者楊煥亭說,“漢唐時期,長安作為帝都,文人、詩人云集,而咸陽是京畿重地,距離長安城僅20多公里,乃西出長安第一站,渭城、咸陽頻頻現(xiàn)身送別詩,自是情理之中。”

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小別”“話別”,古時西域是邊塞苦寒、“春風(fēng)不度”之地,西出陽關(guān)者多為保家衛(wèi)國,或開疆拓土,或鎮(zhèn)守邊關(guān),有時意味著生死難料,或難再聚,因此咸陽之別或多或少都含有一絲“壯行”“訣別”的意蘊,所謂“不堪未別一杯酒,長聽佳人泣渭城”。

如唐代詩人令狐楚所寫“弓背霞明劍照霜,秋風(fēng)走馬出咸陽。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擬回頭望故鄉(xiāng)”,詩中之別是少年壯志,是豪情萬丈奔赴疆場;李賀名句“衰蘭送客咸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則有悲壯意味;明代靳學(xué)顏之《渭城曲》“春風(fēng)送客渭城西,折柳亭前落日低。驄馬漸隨塵影沒,黃鸝飛上戍樓啼”,此中之別則語調(diào)低沉,悵然若失,有訣別之感。

咸陽古渡廊橋,資料照片,受訪單位提供

古時橋少,再加上渭河季節(jié)性漲水等原因,自長安進咸陽,往往是橋船并用。因此,咸陽道上的送別,除了在驛站、折柳亭外,還發(fā)生在橋頭、渡口等地。

“咸陽境內(nèi),渭河橫貫東西,古時渭水豐沛,水上交通便利,沿岸渡口星羅棋布,曾出現(xiàn)過安劉渡、中橋渡、兩寺渡等重要渡口。”咸陽古渡遺址博物館講解員苗陳介紹說,“至今每逢枯水期,渭河河道中仍矗立著數(shù)十根慘遭火燒、幾近腐朽的木樁,經(jīng)專家考證即為咸陽古渡遺址。”

作為“秦中第一大渡”,咸陽古渡是古絲綢之路必經(jīng)之地,北上蕭關(guān)、西出陽關(guān)、東抵長安者多由此渡渭,商旅、駝隊、馬幫……“往來名利之客,絡(luò)繹不絕”,且垂柳夾岸,景色宜人,系關(guān)中八景之一,是送客的理想之地。“日暮咸陽古渡頭,兼天波浪使人愁”,“客路風(fēng)塵紅照里,漁家寒火碧煙中”。渭水邊的相送,往往是在野色蒼茫、人喚斜陽中目送西邊,漸行漸遠。

咸陽古渡遺址,資料照片,受訪單位提供

古道自迢迢,咸陽離別橋。文獻記載,在戰(zhàn)國時代,渭河上便有修橋之舉。古時咸陽境內(nèi)渭河上較為知名的橋有中渭橋和西渭橋(又稱咸陽橋),咸陽原上的諸多送別,亦有此二橋見證。

中渭橋于始皇年間正式建成。《水經(jīng)注》記載,中渭橋是座多跨梁式木橋,由750根橋柱組成67個橋墩,橋面寬13.86米,南北長524.4米。到漢朝時,一些重大的政治活動常在中渭橋舉行,據(jù)說當年張騫出使西域時,300多人的外交使團手持大漢之符節(jié),在中原王朝的殷殷送別中,正是踏此橋而銜命西去,遁入蒼茫起伏的咸陽古原……

相比于中渭橋,建于西漢武帝建元時期的西渭橋,又稱咸陽橋,為西出長安必經(jīng)之路,更顯重要。唐詩中最壯烈的咸陽送別即發(fā)生于此。

《資治通鑒》載:“天寶十載四月,劍南節(jié)度使鮮于仲通討南詔蠻……軍大敗,士卒死者六萬人……楊國忠掩其敗狀,仍敘其戰(zhàn)功。制大募兩京及河南北兵以擊南詔。人聞云南多瘴癘……莫肯應(yīng)募。楊國忠遣御史分道捕人,連枷送詣軍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聲振野。”

正是目睹了上述慘狀,滿腔憤懣的詩圣杜甫寫下了千古名篇《兵車行》: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爺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干云霄……

咸陽博物院三彩胡人單峰駝,資料照片

歷史的吊詭之處在于,不久之后,咸陽橋又見證了楊國忠及整個唐王朝的倉促之別。安史之亂發(fā)生后,唐玄宗攜楊貴妃及一眾大臣,從長安倉皇出逃,相傳路過咸陽橋后,楊國忠為阻止叛軍追趕,下令火燒咸陽橋,如驚弓之鳥般地告別了都城長安。

公元756年,正是在咸陽境內(nèi)的興平馬嵬驛,玄宗隨行將士處死宰相楊國忠,并強迫楊貴妃自盡。在唐王朝由盛轉(zhuǎn)衰的命運節(jié)點上,目睹無數(shù)歷史風(fēng)云變幻的咸陽,又見證了唐玄宗與楊貴妃“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的愛情永別。

大秦帝都:咸陽宮闕郁嵯峨

公元前206年,西楚霸王項羽領(lǐng)兵40余萬,在今西安臨潼設(shè)下了殺氣騰騰的鴻門宴,最終將先期到達咸陽的劉邦逼走漢中。

率兵進入咸陽后,與秦人素有殺親之仇的項羽,遂“引兵西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曾“天極周環(huán)百二都,六王鐘鐻接劉蘇”的秦都咸陽,在漫天大火中淪為焦土。

“我們曾在秦咸陽宮遺址上考察40余里,很多地方都能撿到被大火燒成軟陶的焦紅色土塊。”長期研究秦宮遺址保護的咸陽師范學(xué)院副教授徐家驥說,“以此推斷,當時的沖天大火,溫度可能高達三四百度。大火將樓臺燒塌后,接著將地面燒熟。”

在今咸陽博物院的陳列室中,收集有久負盛名的秦磚,其顏色青灰、質(zhì)地堅硬。正方形的地磚紋理清晰兼具防滑功能,長方形的空心踏步磚足有兩米之長,陣勢逼人。考古學(xué)家以“敲之有聲,斷之無孔”贊揚秦磚質(zhì)地細膩,渾厚質(zhì)樸。

咸陽博物院秦磚,孫正好拍攝

秦地最盛,無如咸陽。秦人起于西陲(今甘肅禮縣、西和一帶)后,逐漸一路東進,至公元前350年,秦孝公將都城遷至地理位置更為優(yōu)越、“四方輻輳、并至而會”的咸陽,以“據(jù)天下之雄圖,都六合之上游,攝制四海,運于掌握之內(nèi)”。而早在遷都之前,商鞅已開始督建咸陽。后經(jīng)歷代秦王不斷營建,都城規(guī)模不斷擴大,包含了宮城區(qū)、居民區(qū)、商業(yè)區(qū)、休閑游覽區(qū)及手工業(yè)生產(chǎn)區(qū)等,宮闕也更加瑰麗壯觀。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掃平六國,統(tǒng)一天下,咸陽由此成為中華民族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tǒng)王朝的國都,成為秦王朝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此后,秦始皇在此全面推行郡縣制,統(tǒng)一貨幣、文字及度量衡,修秦直道、馳道,并在北方筑起萬里長城。

咸陽博物院秦磚,孫正好攝

同時,秦始皇在原有的基礎(chǔ)上,繼續(xù)擴充咸陽宮,“因北陵營殿,端門四達,以則紫宮,象帝居”。“天子曉御咸陽宮,樓閣高低復(fù)道通。十石之鐘萬石虡,遙聞天樂在虛空。”作為秦帝國的政治活動中心,“非壯麗無以重威”的咸陽宮伴隨著波云詭譎的政治風(fēng)云,成為許多歷史事件的旋渦之地,范雎相秦、完璧歸趙、嫪毐叛亂、荊軻刺秦……

“跟后世漢唐宮殿建筑類似,咸陽宮也是高臺建筑,體現(xiàn)出精密的設(shè)計思想和高超的建筑水平。”徐家驥說,“一些宮殿功能齊全,除了辦公區(qū)域外,還建有取暖壁爐設(shè)施、儲藏果品的冷藏窖。”以發(fā)掘于20世紀80年代初的咸陽宮二號宮殿遺址為例,其為多層臺榭建筑,東西長127米,南北寬32.8到45.5米。在主體建筑東半部,發(fā)現(xiàn)有盥洗室,臺基周圍建有回廊,并埋有排水設(shè)施。

復(fù)原咸陽宮,孫正好攝

現(xiàn)存于咸陽博物院的陶制地漏、排水管等文物,見證了當年咸陽宮防水功能的完善。“咸陽宮一號宮殿發(fā)現(xiàn)的排水管大口徑處達28厘米,地漏口徑達74到75厘米,漏水孔徑為13.5厘米。”咸陽博物院研究人員吳曉璇介紹說。“二號宮殿發(fā)現(xiàn)的排水設(shè)施設(shè)計合理,先將臺上積水排入地漏,再由管道排入回廊外的滲井。咸陽宮宮殿遺址和手工業(yè)作坊遺址均有類似的發(fā)達排水系統(tǒng)。”

咸陽宮遺址出土的地漏及排水管,孫正好攝

“咸陽宮闕郁嵯峨,六國樓臺艷綺羅。”廣義上的咸陽宮殿群,還包括已蕩然無存的六國宮室。《史記》記載:“秦每破諸侯,寫放其宮室,作之咸陽北阪上。南臨渭,自雍門以東至涇、渭,殿屋復(fù)道,周閣相屬。”秦國果真每打敗一個諸侯,就令畫師描摹其宮室,照原樣建宮殿于咸陽原一帶?

考古發(fā)現(xiàn)證實了《史記》中的說法。20世紀六七十年代,考古工作者在咸陽渭城區(qū)發(fā)現(xiàn)了六國風(fēng)格的陶制建材遺物,如毛王溝附近出土了楚國瓦當,怡魏村發(fā)現(xiàn)了齊國瓦當,柏家村存有燕國瓦當,這些文物顯示的六國宮室具體方位,與《史記·秦始皇本紀》中的描述基本一致。

此外,秦始皇還在咸陽渭城一帶挖池筑島,修蘭池宮;在今咸陽涇陽縣一帶修望夷宮,作為防范匈奴南下的瞭望哨所;在梁山腳下用“紋石”筑成“織錦城”梁山宮,在渭水以南開建章臺宮、阿房宮等。最多時,咸陽境內(nèi)宮殿建筑數(shù)量達到約270所,整座城市“體象天地”,恢弘壯麗,北以甘泉、嵯峨山、九嵕山為屏障,南跨渭水,東至河西,“木衣綈繡,土被朱紫,宮人不徙”。

咸陽宮復(fù)原圖,孫正好攝

“從考古發(fā)掘來看,秦都咸陽似乎沒有封閉、固定的城墻,在東西數(shù)百公里范圍內(nèi),200多座宮殿沿渭河兩岸綿延伸展,蔚為壯觀,幾乎囊括了整個關(guān)中地區(qū),是世界上最早的***性大都市之一。”楊煥亭說。

離宮別館林立,宮殿樓閣相連,大興土木、奢靡無度自然導(dǎo)致百姓賦斂愈重,再加上一系列暴政的疊加影響,不堪重負的各路豪杰紛紛揭竿而起,反秦戰(zhàn)火愈燒愈烈,最終秦帝國在僅存15年后覆滅。在霸王項羽點燃的熊熊烈火中,擁有140多年歷史的秦咸陽古城化成一片瓦礫。

漢代以后,都城跨渭河南移,加之渭河河道不斷向北侵蝕,咸陽城被迫西移,秦咸陽古城日漸衰零,以致“咸陽宮殿無尺瓦,直抵南山是禾稼”。曾經(jīng)不可一世、以圖萬古長青,轉(zhuǎn)眼間卻是灰飛煙滅、片瓦不存,王朝更迭的戲劇性也讓咸陽古原成為后代詩人登臨抒意、感懷歷史興廢的“活教材”。

“經(jīng)過此地?zé)o窮事,一望凄然感廢興。”關(guān)于咸陽的感懷詩歌,很多是借古諷今的,如唐代詩人胡曾《詠史詩·咸陽》所寫:“一朝閻樂統(tǒng)群兇,二世朝廷掃地空。唯有渭川流不盡,至今猶繞望夷宮。”旨在提醒后代統(tǒng)治者若不與民生息,必會與秦一樣“粉黛蕭瑟,宮室草長”。再如清朝詩作“咸陽宮殿久榛蕪,豈待今時跡如掃。千秋龜鑒示興亡,仁義從來為國寶”,亦在抒發(fā)同樣的警示意義。

唐乾陵,資料照片,受訪單位提供

所謂“表里山河猶往昔,變遷朝市已多年”。在后代諸多詩人的筆下,曾經(jīng)冠冕如蓋的咸陽宮闕皆成荒原,“舊宮人不住,荒碣路難尋”,有的地方甚至面目全非,“野狖穴孤墳,農(nóng)人耕廢苑”,“遺墟久被民家占,四望空余瓜蔓根”。

“陋室空堂,當年笏滿床;衰草枯楊,曾為歌舞場。”秦都咸陽的滄桑巨變,自然也讓來到此地的詩人喟嘆繁華易逝,頓生功名利祿皆如過眼云煙之感——“榮華奄忽何可論,千門萬戶無復(fù)存”,“千秋萬古功名骨,化作咸陽原上塵”。

漢唐陵闕:咸陽古原盡王侯

1968年,咸陽韓家灣小學(xué)學(xué)生孔忠良放學(xué)回家,走到一個名叫狼牙溝的地方時,發(fā)現(xiàn)渭惠渠邊的土坎上有個“白色石頭”在夕陽下閃閃發(fā)光。感覺“石頭上”雕刻的小動物甚是可愛,孔忠良便將其帶回家交給了父親。父子倆或許都沒想到,這塊從荒郊野外撿到的奇怪“石頭”,就是后來大名鼎鼎、被列為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的無價之寶——西漢皇后之璽。

西漢皇后之璽,自陜西歷史博物館官網(wǎng)

作為迄今發(fā)現(xiàn)的兩漢時期等級最高的帝后玉璽,皇后之璽呈正方形,邊長2.8厘米,重33克,由新疆和田羊脂白玉雕成,印面陰刻“皇后之璽”四個篆字,其發(fā)現(xiàn)地狼牙溝正處于咸陽古原上的長陵墓葬區(qū)。長陵,乃大漢開國皇帝、漢高祖劉邦之陵墓。

《漢書·地理志》載“長陵,高帝置”。劉邦稱帝后不久便開始仿西漢帝都長安營建長陵,地址選在咸陽原制高點,與漢長安城隔渭河相望,正對漢未央宮。公元前196年,劉邦在平定英布叛亂中身中流矢,返程中發(fā)病,次年崩于長樂宮,后葬入長陵。

“長陵高闕此安劉,附葬累累盡列侯。”高祖陵封土呈覆斗形,高32.8米。若從空中俯瞰,長陵以東、涇河以西的咸陽原上,大大小小的墓葬綿延約15里,呈南北方陣排列,這就是長陵陪葬墓區(qū),墓主多是西漢開國元勛、朝廷重臣以及后妃,包括蕭何、曹參、周勃、周亞夫等人……

離高祖陵東南約280米,則是“佐高祖定天下”后又“臨朝稱制”的呂后之陵,劉邦與呂雉“同塋異穴”。不少學(xué)者因此推斷孔忠良撿到的皇后之璽即為呂后所有,但目前仍缺乏足夠考古實證。

漢武帝茂陵,資料照片

“咸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西風(fēng)殘照,漢家陵闕。”咸陽南臨渭水、北亙嵕山,山水俱陽,故名咸陽。自周、秦至漢、唐,方圓800平方公里的咸陽原上,分布著27座帝王陵墓和2000多座陪葬墓。“咸陽原地勢高亢,黃土深厚,依山臨水,自古便為形勝之地,在西漢時又比鄰京師,因此成為西漢王朝規(guī)模宏大的皇家陵園。”咸陽師范學(xué)院歷史地理研究學(xué)者王永飛說。

漢陽陵,資料照片

漢景帝陽陵、漢武帝茂陵、漢昭帝平陵……西漢11座帝王陵中,9座高居咸陽原,這些高大墳冢聯(lián)合四周拱衛(wèi)的大量陪葬墓如衛(wèi)青墓、霍光墓等,高鵬展翅般沿秦時鄭國渠走向,在咸陽原一字排開,氣勢宏偉如陣陣天漢雄風(fēng),國寶級文物頻現(xiàn),如“封狼居胥”“冠軍侯”霍去病墓園的馬踏匈奴石雕,造型古拙,生動逼真,為中國古代圓雕之冠;長陵陪葬區(qū)出土的西漢彩繪兵馬俑,號稱“三千軍馬”,神態(tài)各異,彩繪精致,是我國最早發(fā)現(xiàn)的兵馬俑群,為稀世國寶。

馬踏匈奴石雕,自陜西歷史博物館官網(wǎng)

盛唐長安都,帝王咸陽墓。與漢代堆土為陵不同的是,唐代帝陵大多因山為陵,選取“有龍盤鳳翥之勢”的山峰“鑿穴為葬”,氣勢更加雄偉,防盜功能更強。唐18陵中,9座帝陵位于咸陽境內(nèi),分布在乾縣、禮泉、涇陽、三原的北山一帶。

“煙籠六駿鸞聲歇,云鎖九嵕樹影重”,“行人欲問昭陵跡,盡在嵐浮翠涌中”。唐太宗李世民陵墓昭陵,位于咸陽禮泉縣東北的九嵕山主峰,海拔1200多米,呈孤峰聳峙狀,寢宮浩大華麗,陵區(qū)范圍約30萬畝,陪葬墓多達190多座,魏徵、李靖、房玄齡、長孫無忌等名臣宗族墓葬,以扇形分布在陵山兩側(cè)和正南面,恰如群星拱衛(wèi)北辰。

公元705年,宰相張柬之等人發(fā)動政變,武則天被迫退位,遷居洛陽,后駕崩于此,其臨終遺囑為:去帝號,以皇后身份歸葬乾陵。位于咸陽乾縣梁山之上的唐乾陵,由此一陵葬二帝,在中華帝陵中更顯特殊。

乾陵朱雀門闕東南,矗立著聞名于世的無字碑,通高7.03米,重約98.8噸,高大渾厚,為中國歷代石碑中的巨制。無字碑立時,未銘唐人一字,僅為白碑,如今已佇立千余載。“壁立千鈞青石碑,留與后人斷是非。”后人揣測無字碑乃武則天示“己之功過,留待后人評說”之意。

咸陽博物院漢兵馬俑,孫正好攝

“咸陽原帝王陵區(qū)對后世也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比如隋唐以后,‘五陵’成為詩人吟詠的主題之一。”咸陽歷史研究與方志編審專家張世民說,“有的是感喟傷嘆五陵原,如高適所寫‘秋風(fēng)昨夜至,秦塞多清曠。千里何蒼蒼,五陵郁相望’。有的則以吟弄五陵少年為主題,如‘五陵多任俠,輕騎自連群’。李白也有‘五陵年少金市東,銀鞍白馬度春風(fēng)。落花踏盡游何處,笑入胡姬酒肆中’一詩。”

五陵,最早是指咸陽原上的五陵邑。西漢中前期實施陵邑制度,即以帝陵為中心,從全國各地遷徙大量人口在陵旁聚居,已達到護陵、祭祀所需,陵邑遂成為特殊的行政區(qū)域。西漢的長陵邑、安陵邑、陽陵邑、茂陵邑、平陵邑均在咸陽原上,因此咸陽原又有五陵原之稱。

唐乾陵,資料照片

“萬戶樓臺臨渭水,五陵花柳滿秦川。”由于遷入五陵邑的多是豪門望族,非富即貴,五陵原因此廣聚天下權(quán)貴,在經(jīng)濟上足夠富庶繁華,在政治上更能呼風(fēng)喚雨。車千秋、黃霸、魏相、王嘉、田蚡等多位高官出自這里。班固《兩都賦》言此地“名都對郭,邑居相承,英俊之域,紱冕所興”。

府邸林立,闕苑密布,貴族、富賈、豪強、游俠云集,長于此間的“五陵少年”,亦成為放浪任俠、富貴公子的代稱,正如王維詩云“新豐美酒斗十千,咸陽游俠多少年。相逢意氣為君飲,系馬高樓垂柳邊”。

作為當時重要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五陵原上文人、學(xué)者燦若星河,儒學(xué)家董仲舒、史學(xué)家司馬遷、漢賦大家司馬相如,都曾生活在當時人口最多(西漢末年達到27萬多人)、位于茂陵東北方的茂陵邑;東漢時期,班彪、班固、班昭三人(祖上乃楚人,后徙居安陵邑),在漢惠帝安陵附近的安陵邑,接續(xù)完成了《漢書》的創(chuàng)作。

唐順陵石獅,資料照片

“坡陀咸陽城,秦漢之故都。王氣浮夕靄,宮室生春蕪。”歷史車輪滾滾向前,隨著京畿之地的不斷東移,曾經(jīng)人文薈萃、底蘊深厚的五陵原日漸落寞。在后世的詩歌文學(xué)中,五陵原、咸陽古原等都不再是單純的地理概念,更是被賦予濃厚的人文色彩,成為后人追思秦風(fēng)漢韻、抒懷胸臆的重要載體,正如杜牧詩云“長空澹澹孤鳥沒,萬古銷沉向此中。看取漢家何事業(yè),五陵無樹起秋風(fēng)”。

猜你喜歡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美女作爱全过程免费视频 | 成年人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 97成人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 国产精品久久国产三级国电话系列 | 美女个护士一级毛片亚洲 | 在线免费观看成年人视频 | 久久久久久一品道精品免费看 | 在线成人欧美 | 亚洲黄色三级网站 | 久久久视| 成年毛片| 午夜无遮挡怕怕怕免费视频 | 日韩毛片大全免费高清 | 欧美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 成人国产午夜在线视频 | 99视频精品全部在线播放 |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 | 国产成人免费在线观看 | 欧美在线播放视频 | 欧美jizzhd欧美精品 | 精品国产免费久久久久久 | 中国三级毛片 | 91亚洲精品成人一区 | 午夜影院在线免费 | 国产高清亚洲精品26u | 中文字幕福利片 | 色碰碰 | 亚洲精品视频久久 | 黄篇网址 | 久9久9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 日本a级三级三级三级久久 日本a级特黄三级三级三级 | 亚洲国产一区在线二区三区 | 亚洲美女性生活视频 | 日本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 www.黄色片 | 亚洲人成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手机精品视频 | 91精品在线国产 | 欧美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精品aaa久久久影院 |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88小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