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陳晨家兒子可可不到三歲,特別喜歡跟在我家妹妹身后當“小跟屁蟲”。最近正好約著一起玩,我問可可:“寶寶,媽媽中午給你吃什么好吃的啦?”“這不是我的媽媽,她是三角龍。”可可小嘴一嘟,一臉認真地反駁我?!班??三角龍?那你是三角龍的寶寶嗎?”我反逗他?!安挪皇悄?,我是霸王龍?!笨煽蓢烂C的模樣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倆娃在一旁玩耍,陳晨有點不解地說:
“他最近總是這樣,會把家里所有的人都換一個稱呼,如果叫他‘寶寶’或者‘可可’,他就會生氣。對我們也不叫‘爸爸媽媽’了,不是‘三角龍’就是別的啥名字。你說他這是模仿嗎?還是喜歡給別人起外號呢?”
皮亞杰游戲理論上對可可的行為有一個解釋:“象征性游戲”,既不是模仿也不是起外號。
兒童的四類游戲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象征性游戲是兒童游戲的高峰。
眾所周知,嬰幼兒的思維方式是由感覺運動思維逐漸轉向具體形象思維的。根據皮亞杰的游戲理論,游戲可以分為四類:練習性游戲,象征性游戲,規則性游戲和結構性游戲。
1、練習性游戲:一般出現在一歲半以前,是以娛樂為目的,這個時候寶寶的思維還處于感覺運動階段。也就是說此時寶寶所做的一些游戲,都是單純的在重復,獲得最初的游戲樂趣。像是推到積木、或者反復揉搓一團紙。
2、象征性游戲:寶寶在一歲半以后,思維逐漸開始轉向具體形象,這個轉變對于孩子來說是一次巨大的飛躍。此時你會發現孩子開始進行一些“假裝”性質的游戲,比如假裝打***,假裝吃飯等行為。
3、規則性游戲和結構性游戲:7歲以后,孩子開始出現運算型思維,游戲就開始向規則性和結構性轉變。這時候桌游、復雜的積木都會成為他們游戲的內容。
那么文章開頭樂于模仿的可可,所處的象征性游戲階段,又有什么特點呢?
關于象征性游戲
《學前教育學》一書提到:象征性游戲,又稱為符號游戲,是兒童通過模仿和想象扮演角色,反應周圍現實生活的游戲形式。
當你發現寶寶開始把象征性符號和實際物體聯系在一起,并能在實物和象征性物體之間自由轉換的時候,說明他開始進入象征性游戲的階段了。
A、出現的原因
在內在驅動力的影響下,孩子會去尋找一種讓自己更為放松和更加富有權利的游戲。而在象征性游戲中,孩子對所有的物品都具備百分之百的主宰權利。比如在真實的生活中,我們擔心孩子安全,就會把剪刀、小刀等鋒利的物品束之高閣。而孩子就會在游戲中變身為超級廚師主宰廚房的一切。
B、游戲表現形式
1、以物代物或者以人代人。比如把積木當做水果,或者把小玩偶當做家人。這是最早的象征性表現。
2、外形和用途完全不同的物品來代替游戲品。這時孩子開始進入較為高級的游戲階段,比如會用碎紙屑來代替餅干,就是較高的象征性思維表現形式。
C、無實物代替
他會假裝手里有東西來進行游戲。并且根據孩子的身體發展,他也會做出更多復雜的動作。從最初簡單的拿取,發展到一系列的游戲程序。比如會預設有一只小羊餓了,然后假裝拿著鍋做飯,添加調味品,再倒入碗中,拿給小羊吃。
D、這不是“過家家”的游戲
我并不認為孩子所進行的象征性游戲是“過家家”,因為“過家家”是需要有一定的規則性。但在象征性游戲的階段,卻不存在明顯的規則性。它就是孩子的一個小世界,在這個虛擬的世界中,他自己是完全的主人。所有被禁止不能觸碰的東西,都會處于他的控制之下。
而且寶寶常常是自己一個人玩,即使有同伴,也是各玩各的,并沒有協作關系。這也是象征性游戲的主要表現,是平行游戲的表現。
象征性游戲的意義
實驗結果表明,經常玩象征性游戲的孩子在認知發展、語言技能及創造性的表現上都比很少玩的孩子更好。
在玩象征性游戲的時候,我們常常會發現孩子是在一個人自言自語,甚至有的孩子能玩上很長時間,并不需要家人的陪伴。有的寶媽會懷疑娃是不是自閉了?為什么不和別人溝通呢?要知道在這個時候,孩子非但不是自閉,還對孩子的發展有很重要的意義。
1、促進孩子的語言發展
隨著孩子對象征性游戲的把控能力,他的游戲內容會越來越豐富,情節也更復雜。我記得哥哥在四歲左右的時候,他有時候會把他喜歡的玩具堆滿茶幾。然后堆一個城堡出來,在他“自言自語”的過程中,我能聽到他說“長頸鹿,這是你的家,你喜歡這個樓梯嗎?那我幫你換一個吧”之類相似的委婉寬容的話語。他對連詞的使用,比如“但是”“因為”等詞匯也是在此時學會運用的。
2、增進孩子情緒調節的能力
孩子在游戲的過程中,會給自己提供一個表達情緒的機會。而在游戲情緒的轉折中,能夠學會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緒,消極情緒,以及去學著如何把不好的情緒轉化為良好的情緒。
有的孩子還會把自己在現實中接受到的情緒,反應在游戲當中。比如因為被父母訓斥而心情不佳,等他做象征性游戲的時候,就會逐漸調整自己的情緒。
3、想象能力的發展
這點是毋庸置疑的,可以進行象征性游戲的第一要素就是孩子具備了一定的想象能力,思維在進一步的發展。而在玩象征性游戲的時候,需要孩子把物品想象成不同的存在。想象力越發達,在象征性游戲中的創意越多。
4、認知能力的提高
在游戲中,孩子需要把現實物體和虛擬的物體結合起來,但又需要有區分。這個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中的“本我”、“超我”和“自我”是一致的?!氨疚摇毕胱龅臒o法完成,因此有了“超我”,而在游戲的過程中,“本我”就會超過“超我”,進而發現了“自我”。
5、愛的能力
在象征性游戲中,自然會有虛擬的生命存在。而我們通常會發現,孩子構造出來的“小貓”“小狗”“小熊”等小動物都在孩子的全方位保護之下。他對它們是極其的愛護,也會把在日常生活中接收到的愛分享給它們。學會愛,懂得愛,分享愛,讓孩子成為一個善良友愛的人,不也是我們的期望嗎?
枕邊育兒寄語:
雖然孩子在玩象征性游戲的時候,并不需要父母的陪伴。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可以聽之任之,也需要在恰當的時候給予孩子一定的幫助和引導,這是拔高孩子智商和情商很好的機會。
【本文圖片均來源網絡,侵立刪】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往期回顧:
AI時代的育兒反思:家長眼中的“缺點”,正是孩子立足未來的武器
“喪偶式教育”VS“詐尸式教育”,讓寶媽很受傷,孩子更難過
孩子多大送興趣班最好?育兒專家:不同年齡選擇有差異,別太心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