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我們了解到的海洋就是一個奇妙而又神秘的世界,科學家和生物學家們一直在探索海洋未知的領(lǐng)域。
海龜性別是由孵蛋溫度決定的、水母沒有心臟、企鵝其實是大長腿、鯊魚不吃人......天啦嚕,這里有太多的不可思議!
明天就是6月8日“世界海洋日”了,辟謠君提前帶大家來挖掘下海洋和海洋動物的一些趣味冷知識,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快跟著我們一起暢游海洋吧
「一個屬于海洋的紀念日」
自第63屆聯(lián)合國大會決議,從2009年起,每年的6月8日為“世界海洋日”。2021年世界海洋日的主題為“海洋:生活與生計”。
海洋覆蓋了地球70%以上的面積,占地球地球全部水資源的97%。它是我們的生命之源,海洋產(chǎn)生了地球上至少50%的氧氣,它也是地球生物多樣性得以發(fā)展的家園,人類以及地球上所有其他生物的生命都依賴于海洋。
海龜性別由溫度決定大部分物種的性別都是在受精時決定的,然而海龜、鱷魚的性別卻是在孵蛋的時候決定的。孵蛋的溫度決定了它們的后代是雌還是雄:如果是27.7攝氏度以下孵化海龜?shù)埃敲闯鰜淼膭t是雄性海龜,如果在31攝氏度以上孵化,出來的則是雌性海龜。
那你可能會問,在27.7-31攝氏度之間孵化呢?
答案是,這個區(qū)間孵化出來的小海龜可能是雌性也可能是雄性。
魚也是要睡覺的其實絕大部分的魚都是要睡覺的,只是魚類沒有眼瞼,無法閉著眼睛睡覺。但它們可以睜著眼睛睡覺。
魚睡覺的時候,為了保持呼吸,鰓蓋依然會緩慢而又節(jié)奏地扇動,偶爾滑動一下魚鰭保持身體平衡。研究表明魚類在減少活動和新陳代謝的同時還能對危險保持警惕。
而且,魚兒們睡覺各有神奇之處。比如,小丑魚,躲在海葵里睡覺;隆頭魚,鉆到沙子里睡覺;南洋鸚嘴魚,自己分泌泡泡躲在里面睡覺;蝴蝶魚,不動就是在睡覺......
水母沒有心臟水母是一種古老的海洋無脊椎動物,早在六億五千萬年前就已經(jīng)存在了。全世界有超過250余種的水母,遍布在全球不同的海域。
水母體內(nèi)組成部分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都是水,很多人都知道水母“無骨”,但還不知道水母其實沒有心臟、沒有大腦,也沒有眼睛、鼻子等器官。
那水母是如何感知外界的呢?它們是靠觸角發(fā)出的電波和磁場來感知外部世界的。
企鵝可不是小短腿提到企鵝,大家的第一印象是不是“走路的樣子很搞笑”、“小短腿”、“稍顯笨拙”、“沒脖子”?
事實上,企鵝可是隱藏的“大長腿”和“大長脖子”......這么多年,你是不是被企鵝肉肉的、毛茸茸的外表給欺騙啦!
企鵝腿部短而水平的那段相當于人類的大腿骨,長而豎直的那段相當于人類的小腿骨。由于它特殊的身體構(gòu)造和圓潤的體型,所以從外觀上看不出來。
Fossilpenguindiscoveriesandresearch
如果從人類角度來看,企鵝的大腿相當于人類半蹲的姿態(tài)。企鵝脖子骨骼的長度更是你想象不到的長,并不是人們口中說的“腦袋直接連著身體”。
人類不在鯊魚的菜譜中在許多電影中,鯊魚都被賦予兇殘的形象,鋒利的牙齒、靈敏的嗅覺,還有一張血盆大口,一張口就能吞下一個活人。
但事實上,鯊魚并不吃人的。鯊魚有300多種,其中只有12種襲擊過人類。據(jù)統(tǒng)計,平均每500萬個游泳者當中,只有一人有可能受到鯊魚的傷害。
大部分的鯊魚主要吃比它們小的魚類和無脊椎動物,一些更大的鯊魚吃海豹海獅以及其他的海洋哺乳動物。
相比之下,可能人類對鯊魚的過度捕撈傷害更大。
獨角鯨的角其實是門牙角鯨,又稱獨角鯨、一角鯨,主要生長在北極地區(qū)。獨角鯨頭頂上長長的“角”是雄性獨有的特征,最長的可達2.7米。然而這個“角”本質(zhì)上是個門齒,上面有螺旋花紋呈逆時針方向卷曲,而其內(nèi)部擁有像光纖一樣結(jié)構(gòu)復雜的神經(jīng)纖維束。
這個門齒“究竟有何作用”一直是生物學家們無法確切回答的問題,有威懾武器、鑿冰挖沙工具之說,但目前更具有可能性的說法是雄性角鯨與其他同性展開競爭,從而獲取雌性關(guān)注。
章魚的血液是藍色的,章魚有“三顆心臟”說到章魚,大家一定還記得在08年能預測歐洲足球錦標賽和南非世界杯的章魚“保羅”。還有研究人員認為章魚是具有認知能力的社交性動物。
可能有很多人并不知道,章魚有三顆心臟,而且章魚的血液是藍色的。章魚的心臟分為一個給全身供血的心臟,和兩個給腮供血的心臟。可供血的心臟有三個,不過嚴格來講,負責全身供血的心臟只有一個。
而章魚血呈藍色是因為它的體內(nèi)有一種血藍蛋白,這是一種含有與等量氧原子結(jié)合的銅原子的血源性蛋白,游離于無脊椎動物的血漿中。而這也是章魚能在惡劣環(huán)境中生存下來的關(guān)鍵。
海水并非一開始就是咸的想必去過海邊的朋友,哪怕沒有嘗過也一定知道海水又咸又澀還微微發(fā)苦。海水是鹽的“故鄉(xiāng)”,咸咸的海水曬走水分后百分之九十是氯化鈉,也就是我們說的食鹽。
實際上,海水并不是一開始就充滿了這么多的鹽分的,最初它和江河水一樣是淡水。
地球上的水在不停循環(huán)運動,海洋表面有大量水分蒸發(fā)到大氣中,然后一部分的水分再通過大氣運動輸送到陸地上空,遇冷后降水到陸地上,過程中雨水沖刷巖石和土壤,把其中的可溶性物質(zhì)(大部分為各種鹽類)帶到河流中,最后又匯聚到了大海中。
每年大約有30億噸左右的鹽分被帶進海洋。另外,因為鹽分無法像水一樣易蒸發(fā)到大氣中,所以累積在海洋中的鹽類物質(zhì)越來越多,海水也因此越來越咸。
參考文獻:
[1]世界海洋日,聯(lián)合國官網(wǎng).
[2]《海洋冷知識|海龜?shù)男詣e由溫度決定?鯊魚不吃人?》,新華網(wǎng).
[3]《咸咸的海水,淡淡的海冰》,科普中國.
[4]《北極珍獸獨角鯨的角到底有啥用?花了35年終于研究出個皮毛》,科普中國.
[5]《章魚血為什么是藍色的?三顆心臟神奇造化》,人民網(wǎng).
[6]《自然科普:關(guān)于企鵝的七個冷知識》,深圳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