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隱《登樂游原》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通常的翻譯是:
傍晚時分,我因為心情不太好,駕著車登上了樂游原。這夕陽晚景的確十分美好,但遺憾的是已經臨近黃昏。
看著美麗的夕陽,詩人不禁感嘆,夕陽啊無限美好,只可惜已經接近黃昏了。再美好,也是轉瞬即逝的美好。自從讀到這首詩,我們都是這樣理解的,教材上也是這樣寫的。
但著名的紅學家周汝昌提出了異議。他認為,這里的“只是”很可能是“祇是”的簡寫。
在《說文解字》里,“只”跟“祇”字是完全不同的兩個字。“只”的解釋是“語巳詞也,從口,象氣下引之形”,就是個句末感嘆的語氣助詞,是話說完了感嘆的樣子,在句末,相當于“耳”。
“祇”字在《說文》是“地祇,提出萬物者也”,就是“地神”的意思,到了唐代,才有了“祇是”這個詞,指“單一的、僅僅的”的意思,“祇”成了“只”的異體字。周先生認為,李商隱應當是寫作“祇是近黃昏”,后世傳抄,按慣例簡寫為“只是近黃昏”了。
周先生認為,古代人只寫“祇是”,不寫“只是”。《詩經.小雅.何人斯》:“胡逝我梁,祇攪我心。”曹丕《煌煌京洛行》:“多言寡,祇令事敗。”等等經典中,“祇”都只有“恰、正、只”的意思。那么,“夕陽無限好,祇是近黃昏”,這一句詩就應當翻譯為:
夕陽無限好,特別是黃昏那一刻為最美。
樂游原,在唐代是個旅游的好去處,是唐代長安城內地勢最高的地方。登上它可俯視長安城。樂游原在秦代屬宜春苑的一部分,得名于西漢初年,漢宣帝時在這里立“樂游廟”,又名“樂游苑”。《漢書·宣帝紀》里記道:“神爵三年,起樂游苑”。漢宣帝第一任皇后許氏死后就是埋葬在這里,因為“苑”與“原”諧音,樂游苑后來就被傳為“樂游原”。
樂游原在盛唐已經非常有名,使它聲名遠播的,是李白的那闕《憶秦娥》:
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
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
樂游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
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
李白是“樂游原”成為網紅打卡地的最大推手,李商隱童鞋是后來者。李商隱也喜歡樂游原,這是肯定的。要不他也不會心情一不好,就“驅車登古原”,來這里散心解悶、調適心情應該是他經常做的事情。
也許,美麗的黃昏風景,真的讓他全身心得到放松,感受到萬物的美好。多么愜意。
如果從這個邏輯上來理解,周汝昌先生的說法倒也很符合人物心理。要真是這樣,李商隱面對后人的誤解,恐怕要一驚一乍地跳出來說:
我只是看到了黃昏時美麗的景色罷了,沒想那么多。哈哈哈哈哈~
當然,詩無達詁,親愛的朋友,您認為這兩種解釋,哪一種是更合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