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們問一個路人哲學是什么,他的回答很可能是:這是一門高深的學問。
高深往往意味著晦澀難解,這也讓哲學被大多數人“打入冷宮”。在快消時代,不能在10分鐘之內搞明白的事務,很容易會被人忽視。
然而哲學問題,不僅充斥在我們所有的生活場景中,而且懂點哲學的人,往往都思考更高效,也更難“被忽悠”。
我們與哲學的邂逅可以源自很多小事:
發現伴侶對自己撒了謊,從而思考道德的重要性;
職場中被不公正地對待,從而思考正義與公平;
親人與死亡擦肩而過,從而思考生命的意義與價值;
曾被某種幻覺或夢境支配,從而思考世界的真實性……
更直白地說,當我們開始思考或者與人交流這些問題時,我們就與哲學不期而遇了。哲學涉及的范圍很廣,今天我想僅僅從邏輯思維的角度,和大家聊聊溝通能力這件事,并且給大家一些實用的思考工具。
你會不會經常在微博被千里之外的人氣個半死?
或者明明自己吃了虧,想與人爭辯卻不知不覺淪為道歉的一方?
你身邊有沒有人讓你難受,在溝通過程中,總感覺“他說的仿佛很有道理但又好像哪里不對”……
在這些時候,哲學就能派上用場。因為對哲學家們而言,溝通與自證就是一種日常:他們向外傳播自己的觀點,與人爭辯論證自己的主張,個中翹楚憑借只言片語就萬世流芳。
為了避免自己和對方變成自說自話,哲學中早就確立了一套標準和范式,以確保邏輯演繹在形式上是有效的。例如三段論形式:因為錢在包中,包在袋中,所以錢在袋中。它構成了邏輯上的閉環,在形式上是正確的。
形式的正確性是溝通的第一前提。但生活中常見的無效溝通和低效思考,卻不是簡單的形式謬誤,而是泛濫的“非形式”謬誤(CommonInformalFallacies)。
下面,我就羅列一些常見的“非形式”謬誤,看完后,你就能知道自己為何經常被氣到“癱瘓”了。
只作斷言所謂“斷言”就是對觀點的陳述,陳述本身不能等同于證明,被陳述了100遍的觀點也不等于得到論證的觀點。
當斷言遭遇挑戰的時候,就算是日常小事,也必須要被合理證明之后才具備可信度,否則就是無效的。
生活中我們經常遭遇斷言,且往往是直斬人心的否定式斷言:這個***不受歡迎、這份工作沒有前途、這方面你沒有天賦……要知道,斷言往往只是意氣之談。遇到只作斷言的人,最好的破局方式就是連一個標點符號都不要聽信。
循環論證有一種論證看起來像模像樣,但實際上卻是把需要論證的結論當做了前提。
循環論證往往由一個經過改裝的結論組合而成,比如,假定你主張人人都應當是基督徒,理由是《圣經》是這樣說的。
這對于基督徒來說的確是結論性的,但如果你試圖說服的對象不信仰基督教,那么他也許同樣不信《圣經》上的話,因此,訴諸《圣經》就是一種對成為基督徒的循環論證。
循環論證最大的傷害倒不是論題本身,而是它真的很浪費時間。
離題你一定見識過試圖用離題打敗對方的人,他對一種觀點進行論證的方式就是提出別的東西,比如拋出一些統計圖表、新奇概念、看不出關聯的熱點事件……總之,什么都談了,就是不談正題,這本質上是一種拖垮對方的技巧。
生活中最常見的離題往往是惡意的針對:人身攻擊。圍繞對方的外表、聲譽、舉止、智力、財產等發表誅心之論。
這種做法看似能夠通過冒犯別人來占據上風,實則對自身損傷更大,因為這間接表明他們自身能力的不足。
結論含糊或變動最令人頭痛的論證之一就是那種結論含糊或每一段文字的結論都在變動的情況,而在論證中不停地修正或變動結論不是嚴謹,而是思考不足的體現。
在溝通中如果不能明晰表達自身觀點,就會令雙方陷入“搞不清到底想說什么”的無效表達中。如果一個觀點是經過充分思考的,那么它應當被清楚、完整、準確地表達出來并得到堅持。
改變含義(偷換概念)有時候一則論證雖然看上去是有效的,但其實含有謬誤,比如:
只要人們可以為自己打算,那么就是自由的。
監獄里的罪犯可以為自己打算。
因此,監獄里的罪犯是自由的。
之所以會得出這種悖謬的結論,就是因為“自由”一次的含義模糊不清。
他在第一句話中被限定指代一種心理的自由,但在第三句話中則指代身體的自由,這是通過偷換核心概念來改變論證結論。如果想要進行有效演繹,就要注意論證中的關鍵詞是否自始至終保持一致。
偽問題有時,問題來自于問題本身。例如,“上帝能否創造一座連他自己也搬不動的山?”就被哲學家認為是一類典型的偽問題。它看上去十分深刻,但是由于它基于一些無意義的預設,因此最終是無法回答的。
這一問題預置了兩個相互沖突的條件,同時對“上帝全能”和“上帝也不能”發問,正如問你“能否做到自身做不到的事”一樣無意義。這類偽問題最終只會將人的思維引向死胡同中,因為它連出發點都是錯誤的。
不可靠的權威我們的大多數知識和意見都是來自于權威,特別是在這樣一個高度技術化的復雜社會中,不訴諸權威是極其愚蠢的。我們可以問經濟學家利率下跌會發生什么,而當我們問錯了人,就會出現這種謬誤。
例如:當利物浦主帥克洛普被記者問到關于新冠肺炎影響的問題時,他表示:“對這樣一個嚴肅問題,應該讓***人士發表看法,而不是足球教練。”
這實在是一種清醒的態度,生活中我們時常遇到喜歡“指點江山”的成功人士,但在一個領域有所建樹并不意味著他們在其他領域也同樣如此。
滑坡隱喻“滑坡”隱喻是論證中較為常見的情形。所謂“滑坡”指一個打滑的斜坡,人一旦踏上去就會滑到底部。在政治上,這又被稱為“寒蟬效應”(chillingeffect)。
比如有人主張,任何形式的對自由言論的干涉,即使是禁止一個人在擁擠禮堂中喊“著火了”,都會導致自由言論最終消失。
但是禁止極端情況就一定會危及整體嗎?滑坡隱喻會使我們認為存在這種不可避免性。例如,大量西方媒體對中國在疫情期間采取的非常規措施大驚小怪,主張這必然會損害公民權利從而招致反抗,而實際上這一切并未發生。
攻擊稻草人擁有過硬論證能力的真實對手有時候是很難反駁的,因此,轉而攻擊一個假想敵實乃輕松之策。
例如,當一個人主張“人總能為自己找到出路”時,他想表達的是人總能找到某種應對困難處境的方式。而試圖駁倒他的人則會立即解釋為“一個人可以做成任何他想做的事”,比如扇動耳朵、飛到月球之類的。
這種行為就是“攻擊稻草人”,當然,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往往親切地稱之為——“杠精”。
現在仔細想想,不論是在網絡上被陌生人氣到意識模糊,還是跟男女朋友爭論時覺得“自己嘴笨”,大家的表達都跳不脫這些套路。
越早理解這些“非形式”謬誤,就能越早識破生活中的邏輯漏洞,從而調整說辭實現高效溝通,避免很多麻煩事。
以上,理論內容引用自一本很好懂的哲學入門書:《大問題——簡明哲學導論》。書中還討論了很多我們關注的問題,比如自我、自由、道德、正義等。
如果你感覺看完今天的內容還不過癮,不妨帶著你的問題,到書中去找找答案。
《大問題:簡明哲學導論(第10版)》作者:羅伯特·所羅門凱思林·希金斯
本書的目的就是引導讀者進入真正思考的大門。羅伯特?所羅門教授尤以擅長授課和寫作清晰流暢著稱,他不像一般哲學導論著作那樣按照事件發生的順序羅列哲學史上的一些觀點,而是完全把讀者當成一點都不了解哲學,從而按照一些大問題來組織材料,敘述生動,字里行間都透露出為普通讀者的考慮。隨著討論的不斷深入,讀者會自然而然地進入哲學的殿堂,在不知不覺中熟悉哲學史上一些最重要的觀點,而且很可能會對許多問題重新進行審視,真正享受思考的樂趣。
哲學就是對智慧的愛。它是對價值重要性的堅持,是對完全陷入生活瑣事而僅僅隨波逐流的拒斥。我們渴望洞察,企盼理解,但我們的生活被常規攫住了,不時會被那些所謂的“消遣”或“娛樂”活動分神。我們失去的是思考的快樂、理解的挑戰、靈感,以及哲學的慰藉。我們都是借著思想而生活的,所以問題的關鍵不在于是否從事哲學,而在于是接受一種廉價的、沒有挑戰的替代品,還是試圖進行真正的思考。
作者: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