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6月份以來,普遍發生豬圓環病毒病與附紅細胞體的混合感染,經筆者采取以下治療措施后,病情均及時得到了控制。
基本情況
筆者6月14日接到發病豬場求助,豬場位于莒南縣一水庫旁邊,環境優美,周邊空曠無養殖場。
據豬場老板介紹,該豬場原有二元母豬52頭,三元仔豬及保育豬60多頭,育肥豬80多頭。因看好下半年養豬行情,今年5月30日,從外地購進30斤左右土三元仔豬200頭放進保育舍及育肥舍與原場豬群混養。6月5日,該場仔豬陸續表現精神不振、食欲減退、發熱、喘氣、腹瀉等癥狀,后期衰竭死亡。原場育肥豬出現發熱,體溫達40℃~42℃,食欲減退或不食,后期黃疸,重者衰竭而死亡。原場母豬也出現精神萎靡、發熱,體溫達41℃~42℃,流產、死胎。
本次發病呈大面積發生,發病時間較短,引進仔豬發病率達50%以上,發病仔豬死亡率達70%以上。原場豬發病率在20%~30%左右,發病豬死亡率達80%。母豬無死亡,但4頭母豬流產,給該場造成了很大的經濟損失。
臨床癥狀
病豬精神不振,發熱,體溫達到40.5℃~41.8℃,食欲減退或不食,消瘦,貧血,行走無力,結膜炎,腹瀉;后肢和腹部及耳朵、皮膚上出現圓形或不規則形的隆起,呈現紅色或紫色而中央為黑色的病灶,病灶常融合成條帶狀和斑塊狀;被毛粗亂,體質較差,漸進性消瘦;采食量明顯下降,后期廢絕;呼吸困難,咳嗽,喘氣,腹瀉,嚴重者可見腹下、耳尖、四肢末梢等處發紅或發紫,甚至全身發紅,指壓不褪色,有的耳朵一拽即蛻皮、出血;尿深黃或尿紅;糞便干燥成球狀,個別病豬便秘下痢交替出現。后肢站立不穩,全身顫抖,叫聲嘶啞;病程長的病豬出現黃疸、貧血,最后衰竭死亡;母豬流產,精神沉郁,飲水增多,皮膚出現鐵銹樣出血帶。
仔豬及育肥豬普遍出現陰門腫大等霉菌毒素中毒現象。
剖檢變化
對該豬場的3頭豬進行解剖,發現病死豬只體表瘀血,皮膚可視黏膜黃疸。血液稀薄,顏色變淡、凝固不良。皮下組織水腫,多數有胸水、腹水、心包積液。全身淋巴結腫大,尤其是腹股溝淋巴結、腸系膜淋巴結腫大到原來的2~4倍,呈均勻的蒼白色,切面有灰白色壞死點或出血斑點。肺臟瘀血,有散在的大而隆起橡皮狀的硬塊,出現黃褐色斑點散布于肺表面,嚴重的病例出現出血,部分病例尖葉和心葉萎縮或固質化。腎臟腫大,顏色變淡,有出血點,表面或切面皮質部有大小不等的灰白斑點(白斑腎)。膀胱內有帶血的黃色尿液,膀胱壁有少量出血點。脾臟腫大呈暗紅色,表面有米粒大突起的小出血。肝臟輕度腫脹,被膜下出現白色壞死灶。
診斷結果
根據以上流行病學、臨床癥狀、病理變化,筆者診斷為豬圓環病毒病與豬附紅細胞體病混合感染。
防治措施
對已發病豬實行隔離,加強對豬舍的消毒,對病死豬及糞便及時處理。加強飼養管理,提高豬的營養水平,減少豬群的應激因素。
1、對病豬一側肌注氟苯尼考+長效磺胺,用量為各0.2ml/kg;另一側肌注黃芪多糖注射液+頭孢喹肟,用量為各0.2ml/kg。
2、在飼料中添加多西環素+復方磺胺氯達嗪鈉粉+扶正解毒散+牧霉清,用量為各1000g/噸飼料,飲水中添加氟尼辛葡甲胺顆粒+高熱瘟毒清,用量為各500g/噸飲水,飲水連用7天,飼料連用7-10天。
3、用碘消毒液稍加稀釋噴灑豬皮膚上,一天一次。
治療效果
連用3天后,死亡率明顯降低。連用至7天后,該場沒有再出現死亡病豬,且發病豬逐漸恢復,效果十分明顯。
討論總結
1.本次病例的發生,筆者認為是由于從外地購進的仔豬本身攜帶圓環病毒,經混合裝車加長途運輸后,免疫力及抵抗力下降,同時感染豬附紅細胞體病,導致豬只大部分發病。
2.豬附紅細胞體病和圓環病毒病在一定時期內具有很強的侵害力,做好豬瘟、藍耳病、偽狂犬等傳染性疾病的疫苗免疫接種工作,杜絕有害病原常發地區豬的引進,是控制本病發生和蔓延的有效措施之一。
3.在飼料中定期添加中藥抗病毒藥物及復合型脫霉劑(多維+黃芪+牧霉清)能明顯提高仔豬的成活率以及健康豬的抗病能力。